Theory of mind,目前的通用譯名是“心理理論”,也有人翻譯為“心智解讀”,意思就是揣摩別人的心思。
人和其它動物不同,對他人的心理活動非常關注,會從他人的表情、動作猜測他們的內心活動和行為動機,以便更好地“對付”他們,使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變成一場“智斗”。對于動物來說,生活沒有這么復雜,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根本不管“別人”怎么想。這是因為,動物是“自然的”,人是“社會的”。
人對他人和物體的態度截然不同。對于他人,人會揣摩他們的心思,而對于物體,就不必這么費神了。人對物體的態度和動物差不多,對人的態度則是人所特有的。所以說,人性包含動物性,同時又具備動物所沒有的。
一般認為,孤獨癥患者只有動物性,缺少人性。他們看待人和物的方式與動物一樣,直來直去,不會拐彎抹角,或者說,他們把人降格為物,用“自然”的眼光看人,不懂得揣摩別人的心思。換句話說,孤獨癥患者沒有“心智解讀”能力。
我一直非常相信這個理論。但是,切身體驗又經常與該理論不合。例如,寵物狗能夠知道主人的意圖,摸準主人的心理,把主人逗得團團轉,怎么能說它們沒有心智解讀能力呢?除了狗以外,馬戲團里的動物統統具備心智解讀的能力。它們肯定不懂人類的語言,但是,它們都準確地按人的指令行事。它們顯然不是聽懂,而是猜中了馴獸師的意圖。
孤獨癥患兒也是如此。他們經常在聽不懂別人的話的情況下知道別人的意圖。豆豆三歲的時候,我叫他關門,他就去關門;我叫他開燈,他就去開燈。有一次,我面朝門,叫他關燈,結果他把門開了。這說明他聽不懂我的話,但是,他根據我的眼神和其它線索,猜測我想讓他做什么。所謂其它線索,那是非常復雜的。例如,到了開飯的時候,他會去拿筷子、碗碟。我讓他打飯,他也能照辦。
更有甚者,帶他出去吃飯的時候,他始終在察顏觀色。如果他想吃某道菜,他會看看我看看菜,我使一個眼色或微微點頭,他立即下手。有一次吃水煮魚,大家都知道他愛吃,就幫他撈。他居然知道誰是為他撈,誰是為自己撈。別人如果是為自己撈,他絕對不會自作多情。如果是為他撈,他就毫不客氣地把撈上來的魚取走。
都說孤獨癥患兒沒有目光交流,豆豆的眼睛可傳神了。他老是跟我眉來眼去。當然,他也經常出現目光回避,可能是對某些人不感興趣,也可能是害怕。他看我的時候,表情也是很拘謹的,目光略帶些許恐懼。別人都說豆豆怕我。他確實是一個非常敏感的孩子。
回顧文獻,孤獨癥患者沒有心智解讀能力的結論基本上是從阿斯伯格綜合征患者身上得出的。心智解讀的研究受制于語言,而孤獨癥患者語言能力普遍比較差,研究有困難。阿斯伯格綜合征患者語言能力基本正常,同時又具備孤獨癥的所有其它癥狀,于是就成了研究孤獨癥的心智解讀能力的絕佳“樣本”。說實在的,阿斯伯格綜合征患者才叫“目中無人”呢!孤獨癥患兒對人相對敏感一些,他們語言落后,但能理解“言外之意”。
我的意思是說,雖然有大量的研究證明阿斯伯格綜合征患者缺少心智解讀能力,但這不見得就是孤獨癥的特點。孤獨癥和阿斯伯格綜合征還是不一樣的。孤獨癥患者更象寵物和馬戲團里的動物演員,阿斯伯格綜合征患者更象會說話的機器人。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