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放:
“有些孩子喜歡撞墻,她就抱著孩子的頭去撞墻;有些孩子怕高,她就把孩子吊在樹上讓他”恐高“……”這是一家特殊學校針對自閉癥患兒采取的特殊訓練干預,機構負責人稱之為“厭惡療法”。
7月11日,一篇名為“女博士以暴制暴治療自閉兒童,10人回歸正常”的報道,引發了人們不小的爭議,當地派出所甚至接到了“特殊學校虐童”的報案。
疑問:
這種所謂的“以暴制暴”的特殊干預方式能夠對自閉癥兒童起作用嗎?有沒有科學性?診療方法會對孩子帶來哪些影響?
解答:
“這是決不允許的療法。”知道這個事情后,廣州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兒童發育行為中心主任鄒小兵很震驚。他認為,這種所謂的特殊干預已經完全超出了厭惡療法,達到了虐待兒童的地步。
所謂“厭惡療法”,是指通過直接或間接想象將某種不愉快的刺激與個體的不良行為結合起來,使個體最終厭惡并放棄這種行為。這是一種利用條件反射原理,建立痛苦刺激與不良行為之間的條件反射,用以對抗原有的不良行為,因此又稱“對抗性條件反射療法”。
不過,有專家指出,在國際上,厭惡療法早已被唾棄,在兒童中使用厭惡療法,非常不妥。
“即使采用厭惡療法,干預者有沒有進行一定的評估試驗,有沒有安全等級的考慮,有沒有考慮到對孩子可能會產生的影響?不同癥狀的孩子采取同一種方式,可行性有多大?”一位質疑者對于上述特殊學校的治療資質和診療的科學性產生了質疑。
北京市海淀培智中心學校校長于文說,自閉癥孩子咬手、撞墻等行為,是因為自身的平衡感不足,為了取得心理的舒服和滿足而表現出的一種行為,孩子本身根本不具有暴力的概念。因此,不能把自閉癥孩子的行為稱為“暴”。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兒科大夫賈美香近年來一直致力于自閉癥兒童的干預治療和恢復訓練的研究。她指出,自閉癥兒童是一個不會敘述內心體驗的個體,但他是有內心體驗的,因此,像報道中所采用的特殊干預訓練,容易造成自閉癥兒童的心理障礙,并且易焦慮、緊張。
對此,于文持相同觀點。她指出,“以暴制暴”非常不可取。“自閉癥孩子本身就很敏感,對外界安全感不足,用讓他極度恐懼的事情去壓抑他現在的行為,只會導致孩子心理上更自閉,過一段時間可能會產生心理上或者生理上更加壓抑的行為。”
讓專家非常擔心的是,即使特殊干預短期中能將孩子既有的行為去除掉,從長期看還是會給孩子帶來嚴重的不良后果,而且有一些療法會當場造成孩子的身體和心理損傷。
“孩子長大以后可能會出現對他人的攻擊行為,存在嚴重暴力傾向的可能性很大。”鄒小兵說。
數據顯示,2010年全球有3500萬自閉癥患者,到2012年,全球自閉癥患者有6700萬人,自閉癥兒童數量已經超過了癌癥、糖尿病以及艾滋病兒童的總和。
于文說,自閉癥正處在高速暴發期,各種診療手段也相繼推出。然而,越是人們關注的,越需要科學和負責任。
對此,專家表示,治療自閉癥,需要正確的方法和操作,分析自閉癥兒童病癥成因,采取更為綜合的措施,而不是拿一種策略不加分析地去使用。
“干預訓練應該以孩子的心理安全為前提。”于文說,游戲、音樂治療等訓練方式,可以結構化、系統地幫助孩子融入正常人的生活。
此外,專家呼吁,相應的監管部門應該介入,加強對此類學校的監管,避免發生意外。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