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鄭州瑞曼康復訓練中心,每天會看到許多家長來送孩子上學,同一個孩子有時候會看到是爺爺、奶奶來送孩子,有時候是爸爸、媽媽來送孩子,甚至還有許多家長竟然為帶孩子還雇傭保姆,養孩子似乎成了大多數家庭最重的負擔,一個大人往往沒辦法帶好一個自閉癥孩子,最常見的情況是,一個全職媽媽需要配備一個老人或者保姆,兩人或多人合作才有可能完成養娃這個艱巨的任務,更為可怕的是,甭管幾個人合作養娃,只要參與的人都會累得精疲力盡。
問題是,這樣無時無刻的陪伴孩子,的確是自閉癥孩子需要的嗎?這樣疲憊辛苦,毫無個人時間的家長心情能好嗎?一個每天煩躁疲憊的母親如何保證給孩子一個高質量的康復環境?
而如何評判陪伴的質量高不高?怎樣做到高質量的陪伴呢?
小編認為陪伴質量高不高的標準就是父母和孩子在此刻的狀態如何。只要雙方狀態是愉快安詳的,這樣的陪伴就是高質量的陪伴。也就是說,高質量的陪伴,不是指父母隨時待命,每時每刻都讓孩子在你眼前。
事實上,在家庭中,高質量的陪伴不僅僅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父母全身心的陪著孩子玩耍,還有一種更重要卻常常被我們忽略的高質量的陪伴:那就是孩子自己玩耍,父母在一旁不耽擱做自己工作。
前面一種陪伴好理解,也是很多父母努力在踐行的,后面一種就讓很多人費解了,難道父母在做自己的工作,讓孩子自己玩耍也是一種高質量的陪伴?
是的,這不光是一種陪伴,而是是一種質量極高的陪伴。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這里所指的工作,絕對不是我們平常所理解上網、打電話應酬、看書等等工作,而是指那些孩子能理解能模仿的工作。
比如做家務,比如做手工,這些孩子們都能看見,也能明白并能模仿,只有這樣的工作才能成為陪伴孩子時的工作。同時,父母做工作時的狀態極其重要,你是匆匆忙忙為了完成工作而工作還是享受工作本身,悠閑自在的工作?要知道,孩子吸收的不光是父母所做的事情,他更有可能吸收的是父母做事時的狀態。
有人可能會不相信,因為自閉癥孩子自己玩的時候往往會很專心,根本不會在意周邊的食物,怎么可能注意到媽媽在旁邊做家務,這怎么會是一種高質量的陪伴呢?事實上,自閉癥孩子表面上好像沒有注意到媽媽在做什么,但孩子對他周圍環境的感知也許是無意識,但感知滲透的就越多。”
我想我們很多時候都會記得小時候父母干活時自己在旁邊玩耍的場景,因為那時候的父母不匆忙,他們總是慢悠悠的,滿懷歡喜的干著自己的工作,這種溫馨,這種享受的狀態,多年后仍能刻印在子女的腦海中,歷久彌新。
作為一個媽媽,常帶著他一起做家務,你會發現孩子不但不會搗亂,還會經常幫忙干活,有時即使他要玩耍不干活,也總是興高采烈的,呈現出一種滿足愉悅的狀態。
家長也是孩子生活的環境,家長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狀態非常放松、喜悅,孩子吸收了這種狀態也會非常放松喜悅,同時,家長專心做自己的事情,本身就是一種示范,光是這兩點,就已經為孩子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環境了。
- 發表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