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自閉癥兒童 自閉癥又稱兒童孤獨癥,最早是1938年由凱那(Kenner)提出的。他在一所醫院看到一位獨特的患兒,這是一位律師的5歲的兒子,他從2歲半起就好象生活在他獨特的世界里。他不喜歡接觸人,不和人來往。喜歡獨自行動,旁若無人。他有驚人的詞匯量,但不會與人進行對話,他常常把自己說成“你”,而把別人稱作“我”;在游戲和活動興趣上,他表現為對某種物體特殊的依戀,還表現出一種對某些物體安放位置保持固定的要求和特別的記憶,一旦有變就會感到不安和煩躁。凱那觀察到的這位孩子就是典型的自閉癥兒童,與我們今天所看到的自閉癥孩子幾乎沒什么兩樣。 那么什么是自閉癥呢?1990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有關小兒自閉癥的診斷中,對自閉癥的概念作了如下表述:自閉癥是一種廣泛性發育障礙的特殊類型,具有繼發性的社會和情緒的問題,表現為接受性言語的特異發育障礙,同時伴有一些情緒、行動障礙和精神遲滯,3歲以前就有發育異常和障礙,有些癥狀雖與精神分裂癥相似,但不是非常早期發病的精神分裂癥。據有關研究,自閉癥兒童70-80%伴有精神遲滯,而且智商在50以下的超過半數,但也有少數智能優秀者。其形成原因主要有遺傳性疾病、妊娠期疾病、用藥不當或是大腦半球機能障礙。 通過對自閉癥兒童的觀察,發現自閉癥兒童雖然與精神障礙兒童、學習障礙兒童等有相似之處,但有其特性。主要表現為:(1)極端獨立。對身邊的事物、人和活動等的興趣極為淡薄,或毫無興趣。(2)言語異常。對語言的指示、刺激不能理解或無視,或重復同一言語,猶如鸚鵡學舌,但對機械音和特殊音響的刺激反應敏感。(3)固執。固執于特定的事物,對音樂、行為、事物的順序、排列等習慣于重復、不能更改。(4)感覺、認識特異。對視覺、聽覺、觸覺過于敏銳或過于遲鈍,常表現為討厭、害怕、抵抗等。(5)細巧運動、粗大運動都不成熟,不靈巧。繪畫和使用剪刀等有較大的困難。 自閉癥兒童的這些特性給教學和訓練帶來了相當大的困難,由于他們的智商無法測定,人數又相當少,目前上海還沒有專門招收自閉癥兒童的學校,因此自閉癥兒童只能進輔讀學校與智力殘疾學生一同上課,其實這對于他們的教育是較為不利的。針對這一情況,我們學校以生存教育為主要目的,采取了適合自閉癥兒童發展的個別訓練,并開展了一系列的嘗試措施,比如:開展感覺綜合訓練,在走平衡木、鉆山洞、爬滑板的過程中訓練他們的感覺綜合能力;利用中易心理輔導研究所設計的“聰明木腦袋”進行感知覺、注意力、記憶力的訓練;開設資源教室,配備一對一訓練教師對自閉癥兒童進行一對一訓練,做到以人為本,一人一教案;學校教師全員參與訓練與教育;家長配合學校進行教育等等。這些措施的開展確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孩子們來校以后,在各方面都有了顯著的進步。 |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