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籠球,做為感覺統合訓練中的一種器材,它的主要作用是針對需要群體所進行的以觸覺刺激,前庭感覺刺激為主的訓練。
案例:文文,男,兩歲六個月,無語言孤獨癥兒童,平時性格執扭,多動,當老師抱起他放在大籠球上時,不論是趴還是仰,孩子會似觸電般一個鯉魚打滾,從目前的姿勢一直翻身,直至從球上滑下來,一段時間以來,此項訓練一直擱淺。
問題分析:
1、由于孩子性格執扭,所以在進行這種專業訓練時,由于器材的特殊性--圓形、柔韌、無法進行被動強化,只能小步子誘導。
2、孩子對環境的變化反應每天特敏感,拒絕接受新事物,例如他不曾玩的玩具,或者沒有吃過的東西,孩子有一種本能的抵觸機制。
3、孩子觸覺防御過度,其頭部及其身體各個部分,對于外來感覺的觸及,反應敏感。
解疑思路:綜上所述,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孩子對于不曾嘗試的新事物,有抵觸心理,在做之前,總會感覺做這件事會對自己造成莫大的傷害,所以不敢去嘗試。在被動協助的情況下,心理極度緊張,會出現類似于哭鬧、踢、抓等激烈反應,那么,如何解決孩子這種不敢嘗試的戒備心理呢?
解決方案:
1、觀察
把孩子帶到鋪有地毯或地板膠的房間內,把大籠球放在中間,老師先趴在大籠球上,雙手撐地,用力使球帶動身體前移或后退,如此反復滾動、玩,確實孩子就在旁邊,并且說"看,老師在干什么?"后來,孩子竟忍不住了,走過去,要推我下來,或者試圖推球滾動,使球帶動老師向前移動。(這個過程中,孩子觀察"老師在干什么?",并產生一定的興趣,也可能從根本上減輕他的這種心理懼怕感,觀察孩子的反應和興趣所在。)
2、嘗試-體驗
當孩子看到老師的動作之后,感覺好像還挺好玩,老師從球上起來,抱住孩子,輕輕使孩子能趴在球上,雙腿離地,對于孩子而言,這種被動的嘗試,也足以使他產生恐懼。所以老師一定要以最快的速度使孩子感到放上去對他是安全的,老師協助孩子趴在球上之后,雙手扶其腰部,使球帶動孩子的身體向前悠一下,再迅速退回來,并協助孩子從球上下來,穩穩地站在地上,間隔約2-3秒之后,再以同樣的方法,使孩子趴上--前悠--后退--下來。一次次的嘗試、體驗,不僅消除了孩子的心理戒備,更讓他喜歡了這項活動,增長了自信心,現在,孩子可以主動配合完成。
訓練中,多給孩子嘗試與體驗的機會,更能促進孩子能力的提高!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