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癥的孩子在先天上與一般人一樣都具有以行為來表達他們的需求與感受的本能。但是由于學習的障礙,使得他們無法很容易地學得一般認定的行為來表達他們內心某一種特定的需求或感受。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本能地還是要 表達他們的需求與感受時,只好以他們 自己的行為方式來表達。如果這種方式 所要表達的意義與我們一般認定的意義不相同時,就會出問題。因為,我們以 我們的想法去解釋他的行為而給予他的需要或了解他的感受時,當然就無法滿 足孩子真正所要的需求。如此當孩子的 需求在無法達到滿足時,必定會一直持 續著他自己獨特的行為方式來表現,而 我們又一直無法給予恰當的響應時,就 會造成孩子情緒上的困擾,甚而引發他 以傷害自己或攻擊別人的方式來表達他的"不滿意"。結果是我們會怪孩子的行為真是怪異。于是就有人說自閉癥的孩 子常常有很多「偏差行為」!
為了幫助自閉癥的孩子能以一般認定的方式表達需求和感受。首先,要觀察他們行為表現的方式,并試著就孩子本 身的生理和心理層面去了解行為的動機,再利用行為改變技術去幫助他們學 習一般認定的表達方式。當他們會使用 我們共通的方式和我們溝通時,我們就 能讓孩子滿足他的需求和感受,他也就不 必用所謂「擾人的行為」和我們溝通了。
今天就舉例說明所說的處理方法如下:
一、 觀察孩子的行為表現
打人
↓
二、 分析產生行為的動機
可能是
1.身體不舒服(生病了、太累了)
2. 接觸新的環境(或陌生人時)感到緊張、不知所措
3. 想要和他人打招呼
4. 對特定的對象表示友善
5. 對臨場突然發生的聲音感到害怕、不安
6. 聽到哭聲時由經驗中學習到事件的結果是"打人"
7. 喜歡的人離開他,令他焦慮不安
8. 喜愛的玩具被拿走而生氣
9. 被拒絕而無法忍受
10. 興奮、高興得不知所措
11. 被欺負了
三、 因應處理的方式
1. 安撫他靜下來休息或是帶給醫生看
2. 抱著他介紹新朋友跟他認識,或是帶著他認識新環境,并說明各區域的功能讓他了解
3. 以示范法教他與對方握手或說"好"的方式跟別人打招呼
4. 以示范法教他使用語言或手勢(握手、輕拍肩膀)表示友善
5. 解釋聲源或安排在一個令孩子覺得很愉悅的情境中,利用減敏感法消弱孩子對聲音的過度反應
6. 以示范法教他對正在哭的孩子表示關心,幫他擦眼淚、安慰他
7. 利用減敏法練習與他最親密的人分開時所產生的焦慮
8. 利用增強物對抗法,教孩子能將最喜歡的玩具被借走而不生氣
9. 以漸進的方式教他用自己喜歡的東西與他人交換→別人不跟他交換、拒絕之,此時親人要安慰他,并立刻安排其它活動,讓他覺得被他人拒絕時并沒有"損失"什么,而能坦然接受
10. 幫助他冷靜下來,并教他用語言表示或是替他把"高興的事情"說出來再安撫之 11. 要安慰他,不要指責他"打人"的行為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