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 2005-09-15
【本報訊】自閉癥(Autism)是一種會令兒童發展異常的神經系統疾病,估計全球每一千人中就有二至六人患有自閉癥,男女比例為四比一。自閉癥的成因不明,但香港大學醫學院最新研究發現,自閉癥患者的腦部結構與一般人不同,除負責社交功能的腦灰質細胞減少,社交功能區域的結構連接也較弱,因而影響溝通技巧、社交技巧和臉孔辨識的正常發展。
香港大學醫學院精神醫學系助理教授Grainne M. McAlonan表示,自閉癥一般在兒童五歲前已出現,主要病征是溝通困難,如不會回答問題,只會重復別人的說話;社交應對困難,如難于參與其它孩子的游戲;重復行為或興趣,如執意于固有的行為模式。由于自閉癥現仍未有治愈方法,所以患者終生受到影響。
病征在幼時出現
香港大學醫學院、劍橋大學腦描圖組及倫敦精神科學院最新研究發現,自閉癥患者的腦部結構與一般人不同。
研究以磁力共振掃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比較十七名年齡介乎八至十四歲自閉癥兒童與十七名同齡健康兒童的腦部體積。結果顯示,自閉癥患者腦部社交區的灰質體積較小,其中前額葉(Prefrontal)、顳葉(Temporal)、腦部基底核(Basal Ganglia)及頂葉(Parietal)等十三個區域的灰質,更較正常兒童小百分之二十五。由于這些區域的體積應是相互關連,故結果也顯示以上區域的連接較弱。
McAlonan指出,腦皮層(Cortical)區域的聯系在嬰兒二十周時已經建立,所以研究的結果肯定了自閉癥屬于早發癥,病征應該在幼童時期已出現,故建議家長留意孩子的社交能力,以便及早作出診斷和治療。
另一位參與研究的港大醫學院精神醫學系助理教授蔡秀英則強調,目前雖未有治愈自閉癥的方法,但臨床經驗和研究數據均肯定介入療法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社交技巧,幫助兒童學習說話、玩耍和自我照顧,呼吁家長不要諱疾忌醫。
蔡秀英說,港大將繼續提升腦部掃描技術,希望用以改善診斷和了解個別患者的情況,或評估自閉癥新療法或介入療法的成效。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