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力落后教育的教學實踐中,相信有許多教師曾經有過這樣的經歷:有的學生相當難以溝通,他們仿佛永遠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對外界的一切不關心,不反應,不回應。他們是孤獨的、封閉的,不與人聯系的。面對這樣的孩子,我們的教學如何才能順利開展呢?他們對我們幾乎是漠視的。
依據魯利亞等人對智力落后兒童不同神經類型的劃分,這些孩子屬于抑制型智力落后兒童。其形為特征主要表現為:易疲勞、不活潑,反應緩慢或遲鈍,動作遲緩、貧乏、單調,不著急,不易聽取別人的意見,好生氣,自己常無理由地感到難過,不樂意參加集體活動……
對于這樣的學生,我們怎么才能盡快地找到開啟他們心靈的鑰匙,讓他們敞開心扉,與人正常地交流呢?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作為教師,我們不斷地摸索著、總結著。與所有同仁們的感觸相同的是,我也深深地體會到,“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對智力落后的學生來說,顯得尤為重要。
一、激發興趣,啟發引導他們自然地與人交流
興趣是個體對一定的事物所抱持的積極態度。如果一個人對事物抱著積極的態度,那么他就必然會積極地把自己有關的心理活動指向并集中于這個事物,而且會在與這個事物的接觸過程中體驗到一定的積極的情感。即使是孤獨癥兒童,只要我們深入細致地了解、觀察、調查,也會發現他們的興趣所在。有的學生喜歡汽車,有的喜歡畫畫,可能你啟發了無數次,也沒能順利地與他交流,但我們卻能利用他所喜歡的事物在和他一起玩兒的過程中,拉近彼此的距離,從而打開他緊閉的心扉。這方面的經驗,我深有體會。有一個學生,上學很長時間了,卻很少與人交往和講話,有一天,我上課的時候天氣不好,光線很暗。我發現這位同學總是盯著我運動服上看,好象有話要說。我低頭仔細一看,原來我一直戴在衣服上的飾物是“夜光”的,在這樣的光線里,它突然發出了平日所沒有的好看的螢光,而這引起了他的注意,我興奮地小心冀冀地走到他面前,把飾物摘下來給他,我問:“它好看嗎?”他說:“亮了?!蔽亿s緊抓住時機說:“我還有黑天里會亮的東西,你要看嗎?”他點頭,“嗯?!庇谑俏矣值睫k公室拿了有夜光小星星的水杯給他,還帶他觀察螢光在不同光線下的變化。由此開始,這個學生逐漸地學會了與人的言語交往。
二、抓住細微的“閃光點”,給予關注、放大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有時我們很難在學生的學習中找到任何真正值得獎勵或表揚的行為。這時候,我們就要善于發現那些微小的、常人看來微不足道的東西,讓孤獨癥兒童感到大家的
注意、關注和重視,千萬不要輕視這種關注,在這種特別的關注下,學生會感到自己的存在之于別人的影響和作用,從而加強與他人的聯系。比如,當別的同學在課堂上喧鬧或取笑別人時,你應該注意到他沒有這樣做,從而表揚他;他今天穿了一件新衣服,好,立刻展示給同學們看,夸夸他的新衣服;他最先打開課本找到那一頁的,她今天頭發梳得真漂亮……只要我們用心,他們就會得到表揚、關注,甚至成為“焦點人物”,不要懷疑成為“焦點”的效果,當所有人都在注目他的時候,他有時會帶給我們意外的驚喜,至少他會感知到外界與他的親密的聯系。
三、讓其充分享受溝通的實用價值
對于孤獨癥孩子來說,要讓他們感覺到溝通是有價值的,這種價值和效用,要讓他們馬上實實在在地體會到,并且要通過強化加深其這種印象。有個學生在感覺統合訓練課堂上,和大家一起蕩秋千。這是他喜歡的游戲,我在每位學生蕩秋千前,都要問一問“要蕩得高一點嗎,要快一點嗎?”輪到他了,我如法炮制,他卻置若罔聞。于是,我故意把秋千搖得很慢,然后問他,“要快還是慢?”這時,交流的實用價值對他來說立刻突顯出來。他不回答,自己喜歡的游戲就玩不好,“快!”好,成功了,繼續強化,拉住秋千,再問,“要快嗎?”“快,快!”當然,這種方法也不是一次就一定會奏效的,但沿著這個思路,打開他們封閉的心門是一個不錯的方法。對這樣的學生和這樣的情形,我們要及時注意并抓住時機,讓其充分享受溝通帶來的實用價值,并不斷地強化這樣的效應。
四、群體效應的持續示范和影響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孤獨癥兒童普遍對周圍事物缺乏興趣,無好奇心。但這并不代表外界的影響對他們毫無作用,尤其是群體的影響。對于持續不斷的群體影響和示范,我們要善于加以利用。每次大運動量或稍有難度的訓練結束后,我習慣給學生一些小小的物質鼓勵,有時是每人一塊糖,或是一個小玩具。有一次,發到中途,一位同學突然大聲說:“來一個!”在他后面的同學就都開始跟著說“來一個”,輪到他了,孤獨癥兒童,我期待著,可他猶豫著沒有開口,我硬起心腸,示意下一位同學繼續,隨著我手中的東西越來越少,他顯然著急了。以前都是我妥協的,今天……還剩最后兩個小玩具了,他還站在那兒,我叫了兩個同學過來配合,給他施壓,我問:“誰還要?”一個學生又說了“來一個”,就剩最后一個玩具了,我再問“誰還要?”他終于開口了:“來一個!”后來我們就利用群體示范的力量,不斷地刺激、強化,這個學生走出了自閉的陰影,他逐漸開始了與人的交流。
五、逆向思維,促使他們說“不”
每個人都希望被別人理解和尊重,孤獨癥兒童也不例外。
常常是因為愛心,教育工作者們根據這些孩子不完整的表達和意思流露去揣度他們的心理,幫助他們做這做那,久而久之,他們呆在熟悉自己的人身邊,更加地不用去積極溝通、交流,我們就都替他們做好了??墒?,逆著他們又會怎么樣呢?你嘗試過嗎?有一天,一個男生總愛低頭,我注意到他今天戴了一副新手套,我上前問他,:“好看嗎?”他不回答,這時,其他同學過來看,有人上去摸了一下,他把手縮了回去。我偏偏說了句:“大家看一看,好漂亮!”又有同學上去摸了一下,他急了,兩只手握在一起,大聲說:“不!”這是我所知道的他第一次明確的言語表達,因為我沒有正確的揣度和適應他的意愿,他急于得到別人尊重他意愿的需要,于是這次交流成功了。當然,神經活動的類型是與生俱來的,而且總體來說很難發生變化,但神經活動的個別性可能發生變化,學生的差異是多種多樣的,這種差異要求我們教學工作最大限度的個別化,只因為他們是與眾不同的。這種逆向思維的方法,教師必須把握好尺度,不要過分刺激學生,以免引起學生的抵觸和暴躁情緒。
以上是我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接觸和總結的一些教學方法,面對這樣一群與眾不同的孩子,面對他們清澈的目光,我總想一直望進去,窺見他們也許是五彩斑瀾的內心世界,他們的內心世界究竟是怎樣的呢?但是,沒有任何一種教學方法是一成不變的、普遍適用的。我們只能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學習、探索和總結。為著這樣一群與眾不同的孩子,為了開啟他們的心靈之窗。
獲省級論文一等獎
頒獎單位:遼寧省教育廳《特殊教育編輯部》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