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如何有效運用示范教學策略
※示范技能應用于社交技巧訓練
1.定義:社會技能一般被視為一套復雜的人際行為,其內容包括:有關人際的行為,如會話技巧、合作行為、順從行為;有關個人的行為,如感覺的表達、道德行為、自我正面態度;有關工作的行為,如工作行為、完成工作、聽從教導、獨立工作。
2.兒童與人相處時,社交技巧訓練是重要的,若有適當的社交技巧,就不會顯現害羞現象,且容易與人往來;因此欲改善害羞的行為便可教導小孩一些社交方面的技巧。有關社交技巧訓練,Bornstein,etal.(1977)曾經把它細分為下列幾個步驟:教導、回饋、模仿、演練,當小孩透過大人教導、回饋和模仿之后,學到一些社交技巧,接下來就是不斷演練這些技巧,使之熟練,才能發揮效果。為使孩童能學得更好的社交技巧,可由父母或師長示范正確與他人交往的行為模式。
1.結構化學習治療
1973年Goldstein為了解決長期居住于機構內的慢性精神疾患及嚴重精神疾患的社會問題而發展出「結構化學習治療」的訓練方法。此方法包括四個主要內容:
(1)示范-首先藉由錄像帶、影片或幻燈片的方式提供清楚的楷模行為。一次只教一個技能且提供不同情境下的實例,可能的話,先將行為細分成若干步驟來示范。
(2)角色扮演-教師示范活動后,引導學生共同討論,并要求學生說出他們所看到的社交技能及自己以前的經驗,然后鼓勵學生運用角色扮演或練習的方式,來練習真實情境中的角色。
(3)表現回饋-學生角色扮演后,從教師或其它成員獲得回饋。
(4)訓練的轉移-下列五個步驟,可使行為遷移于真實情境中。
一般原則的準備:提供有組織的概念、原則及策略或是解釋楷模反應行為與情境間的關系概念。
過度學習:藉由各種不同的活動,提供反復練習的機會直到技能被高度達成。
同一元素:盡可能提供與真實環境相類似的刺激與環境。
刺激的多變性:使用多樣的訓練刺激,如不同的教師、相關但不同情境下的角色扮演及角色扮演中不同的合作演員。
真實生活的增強:提供外在的社會報酬和自我報酬,來促進行為的保留。
4.人際間認知問題的解決(ICPS-Interpersonal Cognitive Problem Solving)
此策略主要用于有行為與適應問題的學生,目的在教導學生界定人際問題、解決方案和評價自己的行為后果,所以此策略又被視為社會認知問題解決和社會問題解決。
(1)ICPS技巧:
認知自己與他人的感覺。
知道及感覺到人際問題。
產生替代的解決方案來解決問題。
了解意義與后果之間的關系,也就是能夠透思考歷程來解決問題。
了解他人行為的意圖及結果。
了解個人行為與感覺間的交互影響、以及他人的行為與感覺間的交互影響。
(2)ICPS歷程:
定義問題:說出問題及自己的感受。
陳述目標:決定你的目標。
延宕沖動:行動前先停下來并思考。
產生替代方案:盡可能想出所有解決方案。
思考結果:想想接下來可能發生什么事。
施行:當你有很好的解決方法時,嘗試去施行。
5.訓練社會技能最常用的方法包括口頭提示、實際的示范、模擬情況的演練以及實際情況的體驗,因此社會技能訓練的成功比率相當高。然而社會技能訓練首要之務在于對個人的基本能力有適當的評鑒,再訓練學習者分辨各種不同的社會情況,并將自己已經具備的技能用在最恰當的地方。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