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 孤獨癥的研究進展——北京大學生物信息中心
今天下午我們提前一個小時上課,聽了北大在讀博士生的講座,他給我們家長和老師們帶來了孤獨癥研究進展的情況。 他說孤獨癥研究得到了國際上廣泛重視和迅速的發展,聯合國將每年4月2日定為:孤獨癥日。在美國的統計是1/90,中國沒有統計數據,在80年代的發病率是:1/2000,而到了09年的發病率是:1/90,為什么會有這樣高的發病率呢,他講到,一個診斷水平的社會認識水平的提高。再一個是政府政策的改變,為這些兒童投入資金,促使家長愿意上報。孤獨癥兒童患病率男孩和女孩是4:1,不同種族的發病頻率差異?白種人比黑種人易患病。這也是美國的研究發現。
孤獨癥分類:原發性:90%,并發性(發育遲緩、癲癇和焦慮等)10%,診斷目前缺乏化驗手段。行為學上的診斷有局限性,不可靠,不能化驗,像糖尿病能化驗血一樣,采用行為學干涉,需要家長和孩子付出極大的精力和財力來支撐,在藥物這塊:47%的藥物是精神藥物。
孤獨癥的發病原因有兩類:一個是先天因素:如白化病,如發育中原發變異,唐氏癥等。二,后天因素:環境因素,如流感,非典感染等,但先天因素占主導地位。比如:雙胞胎的發病率為:88%,而異胞胎;31%。
目前針對孤獨癥研究方法,基因可能出現差錯,X染色體,大部分的基因變異導致孤獨癥,如大片段CNV,神經網絡發生變化,腦部形態學水平,其他區域。多因素致病。他給大家介紹了經過三臨床試驗的藥物,像:利培酮(Risperidone)適合年齡段4—16歲有攻擊行為或自傷行為的孩子。氟西汀,用于7歲以上強迫行為的孩子。還有一種我沒記清。感興趣的家長可以在網上先了解下。他還講到飲食干涉治療,只是說感興趣的家長可以試試,因為對孩子沒有什么利害,對于VB6+Mg(金屬元素),他不建議用。長期使用對于孩子的智力沒有什么好處。他說如果還想再要一個寶寶的話,正常的概率是:80%,他還講到了在懷孕期間的前六個月的注意事項:不能吃阿斯匹林,不能吃人參,遠離農藥甲醛苯等,不抽煙不喝酒。他還請在坐的各位不要相信電視上或是報紙上的偏方,要相信科學研究和數據,在基因的研究中找到對孤獨癥的突發性進展。聽他講我們心中滿懷希望,希望在醫學界不管通過什么研究,只要能找到真正治療孤獨癥的藥物,是多么令人開心的事啊,即使我們都沒有工作也心甘情愿。最后有的家長提出一些問題如:干細胞的移植的問題,他說臨床經驗不足,做過手術的患兒效果不明顯,說干細胞移植之所以今天這樣火,是炒作出的結果。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
- 圖文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