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行為規范可以使孩子終生受益
賈 美 香
人的行為活動是個體內的需要、動機、興趣等心理傾向驅動下產生的。需要由客觀刺激引起,動機從需要轉化而來,興趣是需要和動機的特殊表現形式?,F階段有些父母對孩子教育存有誤區只強調孩子的智力開發,而忽視其思想品德、生活習慣等良好行為的教育。
早在200年前,法國著名思想家盧梭就曾說過,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時候就已開始了,在能夠說話和聽懂別人說話以前,他已接受教育了。循序漸進地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有益于孩子的大腦神經系統建立有序化、自動化的條件反射,對孩子的一生意義重大,所以,家長要以身作則,為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規范,一方面要為孩子做出榜樣,另一方面又要有目的地嚴格要求孩子。中國有句古語叫沒有規矩,不成方園,家有家規,園有園規,校有校規,廠有廠規,無論孩子的情況如何,智力水平多低,都應對孩子進行早期正確行為規范的培養。即使我們的孩子智力水平、學習能力超常,但不具備良好的行為規范,我行我素,無紀律約束,也不會被社會和集體所接納。相反我們有些孩子智力水平低,語言表達差,學業上比較困難,能力比較弱的孩子,如果行為規范好,也很容易被社會所接納,被人們所同情和得到人們的幫助。 例如:就拿簡單的就餐來講,大多數家庭現在都是獨生子女,學齡前在家中喂養的孩子,有一部分吃飯時漫不經心,隨意走動,或邊吃邊玩,還有些父母為了讓孩子吃好,端著飯碗到處跟著孩子喂,一頓飯下來往往要1-2個小時,還會給孩子養成偏食,吃零食的習慣。有些孩子家里來了客人,也表現的無禮貌,自己的飯桌前搞的亂七八糟,飯粒撒的到處都是,有些孩子不能等待或干脆下手就抓,把
飲料湯撒的滿桌子,一個孩子可以擾亂的客人沒有食欲。有些家長因為孩子毛病多,索性到公共場所就不帶孩子,以避免影響周圍人進餐。
相反大多數孩子進入幼兒園后,逐漸養成了定位進餐的習慣,每個孩子均有自己固定的座位,而且要等待老師順序盛飯,逐步學會等待并自己進餐,不撒漏,且不許剩飯,要把飯吃干凈,還要放在指定位置。對于偏食的孩子,老師也不過分遷就,而且告誡孩子不愛吃的食物往往是有營養的,并讓其他小朋友的行為來感染他,不斷強化,表揚,使孩子養成不挑食,按時定位進餐的好習慣。
其實在一般情況下,孩子從7-8個月開始以食物為主的營養配餐時,就應安排孩子坐在童車里或固定地方進食食物及奶類、水果等。開始孩子不愿就座,家長可以故意假裝將食物拿走,引起孩子的求食欲,經過數次訓練后,孩子就會逐漸習慣懂得吃東西就應坐進童車或到指定座位,千萬不能過份遷就,要堅持到底,這種良好習慣形成后,孩子無論進入集體或公共場所,都會很容易被周圍人所接納。 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規范,父母要做到,不溺愛,不遷就,不對孩子過分保護和包辦代替,家長要有理智,頭腦清醒,富于教育的機智和科學的策略,才能使孩子養成良好的思想品質。
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行為規范,如讓孩子養成定時起床,吃飯,睡覺等有規律的生活習慣,自覺遵守社會公共道德,愛護公共財產,保護環境,尊老愛幼的良好行為規范,需要堅持不懈的努力,其間也融進了培養意志力的內容。做到天天講,經常講,隨時提醒孩子,使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領會其學到的道理,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教育是隨時隨地潛移默化的,父母應時時有教育的意識。 對于我們每一位父母來講,十月懷胎,一朝分娩不易,但要養育好一個孩子更難:即然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每一位父母就應對社會,對國家負責,只有這樣才能夠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人口素質,才能使我們的國家更加強大。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