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教學目標的學習,必須溶入在課程中,教學者可在課表上以現有的教學活動,如:小組課、角落教學、團課活動、律動或體能課中,加入幼兒的學習目標。
一、角落教學設計在角落教學中,結合單元(如:玩具總動員)設計角落活動及活動目標:
美勞角--制作童玩
圖書角--黑手(認識修理工具)
音樂角--玩具進行曲
娃娃角-汽車大賽
計算機角-打擊魔鬼
積木角-玩具城堡
觸覺角-體力大考驗
在每個角落活動中,老師依循該角落特色并結合個案學習目標作角落活動設計,使個案在角落學習中,達到應有的IEP(個別化教育方案)目標。角落活動中老師可以透過「問與答」、「聽指令作反應」或「模仿聲音、模仿口語」等策略,促進個案的語言能力。
二、團課活動、體能活動設計
ㄅ一ㄤ 在團課活動、體能活動或律動等課程,更可以結合「點名」、「聲音模仿」、「接唱」等方法來結合語言訓練目標。玩「車子」:可以模仿發出「嘟嘟嘟、叭叭叭、車車、碰」等語匯;玩「槍」:聲音則為「碰碰碰、ㄅ一ㄤ 、噠噠噠、轟…」. ㄅ一ㄤ
辦家家酒則可以一邊扮演、一邊作對話,這些都結合語言于教學活動中。孩子的表現可以使用手勢、動作,可以使用擬聲詞、語匯、電報句、簡單句,端視個案的溝通能力而定。
三、事件情境設計
教學者可依幼兒的能力引導學習,并適時加入事件情境。
例如:
◎「蓋玩具城堡」的活動中,老師可以透過「問與答」方式,來論述事件情境。
老師:「城堡內有什么呢?」
學生:「車子、房子、人、公園…」
老師:「有哪些車子呢?」
學生:有「ㄡㄧ ㄡ一車(救護車)、公交車、出租車、爸爸車、媽媽車….」。
老師:「有什么樣的房子?」
學生:「高高的、矮矮的、胖胖的、寬寬的、大大的….」。
老師:「有誰和你一起???你家有什么人呢?
學生:「阿公、阿嬤、奶奶、爺爺、爸爸、姊姊、弟弟、妹妹、哥哥….」。
在這些情境中,對有口語能力的孩子,可以是「老師問,孩子回答」;若語言能力有限或不會說話的個案,可用實物或圖片呈現來引導幼兒說或指認。
◎公園情境圖片,可以讓幼兒看著圖片說出:
公園里有什么?
小朋友在哪里?
小朋友在做什么?
誰帶小朋友去公園玩?
你看這個小朋友在做什么?
xx跌倒了,流血了怎么辦?(擦藥、痛痛….讓幼兒敘述他知道的方法、感受。)
xx在騎腳踏車,你會不會? 家里有沒有腳踏車?
◎市場情境圖片(或有迷宮的設計),教學者可以應用的引導語言有:
媽媽牽著rr的手?
他們要去哪里?
看看今天我們要買什么菜?(蘋果、西瓜、魚、菜、紅蘿卜….)
我們找一找(蘋果、西瓜、魚、菜、紅蘿卜….)要去哪里買?
買東西時,要拿什么給老板?(藉此教幼兒錢幣的種類、樣子)
此外,還可準備不同的食物模型,分予幼兒。并可請幼兒扮演老板、客人。讓幼兒學習買東西前,要告訴老板「我要買rr」;買完菜了,我們今天要當小小廚師,煮菜請客人吃。煮菜之前要不要洗一洗???(請幼兒分類食物、清洗)。如同扮家家酒一樣,讓孩子自由自在地玩、扮演。老師適時給予協助、參與….?;顒痈嬉欢温?,老師要協助幼兒結束、統整情境。這時,可以問幼兒:
有沒有吃飽飽?
xxr吃了什么東西?
喝了什么東西?
吃飽了,要跟主人說什么?
吃飽了,要把臟臟的杯子、碗….洗一洗喔?(讓幼兒學習串連情境和故事發展,
并養成收拾玩具及分類歸位的習慣。)
一個連續的活動,老師要在每一次活動開始前,利用五分鐘敘述上次活動內容。如此除了可喚起幼兒的記憶,也可讓活動有一個明確性的開始。這樣會在無形中建立孩子秩序感,并一再地重復溫習、使孩子習得的能力更精確純熟。在活動過程中,與孩子的對話方式,要注意是否只是被動地回答「是、不是」;還是為開放式的問答(如:肚子餓,要吃什么?)。在被動式的回答中,孩子較缺乏推理思考和主動性,也容易變成過度仿說的說話型式;而在主動、開放的對話當中,孩子常需思考,要不斷用語言來陳述;若遇表達能力不好或口語有限的孩子,常無法響應,出現「有口難言」的狀況,需常常給予暗示,引導孩子仿說、模仿。
語言是建立在認知的基礎上,所以在啟迪孩子語言溝通能力時,要注意孩子在認知領域的發展夠不夠、對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認識多不多?這些認知能力及生活經驗將是孩子說話的重要內容,而不致「言之無物」。語言學習不一定只在教學活動中才能運用或教導,幼兒的語言學習常經由情境及隨機的方式習得,也就是學習語言是可以在任何時間、地點都會發生。老師和家長應善于把握和孩子互動的任何機會,來增加幼兒的語言能力,讓個案學習有用的溝通技巧,得以表示需求、抒發情緒、與人應對,對于發展障礙個案而言,是一項重要訓練與學習,對老師或父母而言,更是應時時把握、念念不忘的課題。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