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 造 法
1、概念:
塑造法是行為改變的一種方法,它是通過強化近似成功的反應逐步建立新的行為。ABA是將行為分解成細小的部分進行教學的,我們可以通過強化近似的反應來“塑造”孩子不斷趨近和最終完成所期望的行為(目標行為)。
[舉例1]在學習“模仿拍手”的課題。在給出指令“這樣做”并示范拍手之后,孩子只舉起自己的手,(在輔助他完成這個動作——拍手后),強化他。隨著進展,孩子開始將雙后碰在一起,但還不能連續重復,(輔助他重復拍)給予強化。這樣學生就不會總是將兩手停在伸展開來的位置上。隨著塑造進程的延續,孩子被強化的行業越來越接近標準的“拍拍手”。一旦學生拍起手來,就不再強化他的近似反應,而是在他完成標準動作后才給予強化。 |
2、運用
什么樣的行為應該在塑造法中被強化?一個得到強化的反應,應該比之前的反應更接近所期望的標準。
[舉例2]我們想讓孩子坐在椅子上,孩子之前的反應是站著不坐,如果在這個回合中他在椅子旁邊蹲了下來,但屁股沒有挨著椅子,我們依然可以先強化他的這個近似的表現,逐步要求孩子趨近“坐在椅子上”。 |
3、
4、 原則——注意“賞進不賞退”,“賞好不賞差”的塑造原則。
[舉例3]教孩子畫一個圓圈:
強化:畫了三分之二的圓圈;強化:差一點就連上的圓圈;不強化:畫了一半的圓圈;強化:畫的像心形的圓圈;強化:有點出頭的圓圈。
A:經常需要采用塑造法的情況:
1、身體動作(對兒童動作進行強化,使這些動作越來越接近正確的動作);
2、語言技巧(對兒童逐步改善的發聲進行強化);
3、書寫及繪畫(在兒童畫出的字母越來越近似于卡片上的字母時即給予強化)。
以上所有內容是第七周的培訓內容,周五我們所有的老師安排的操作,沒有去聽講座,聽家長們說薄老師講的很精彩,受益很大,很遺憾沒能去聽。不過下周我們的所要學習的內容就是這些。我會努力的把學習內容總結出來并總結好轉化為自己的東西。剛剛又仔細的看了一遍第七周的課程安排我們的重點還有:連環法和目標分解。感覺都很實用,一定要好好學。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
- 圖文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