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孩子基礎語言開發出后,如何泛化是在 工作的近兩年的語言基礎后所使用過的泛化方式。
首先,在基礎音節,完全開發出后,要進行的是聽覺仿說和聽覺復述。在進行聽覺復述時很多孩子會出現聽動不協調,聽覺記憶差的現象,針對這部分孩子可以采用先復述疊音(如:媽媽),但在復述疊音前提也需要仿說的量達到了才能有能力提升,在主動仿說可以完成一定的量之后,便可嘗試提示下一個字,一個字提示下也能去復述后,經一段時間孩子的反應,慢慢過渡到復述完成,這是第一步復述能力的建立,在復述能力建立起來后,便可以對詞組兩個字的進行嘗試去復述,兩個字的詞組可以復述之后再依次累計三、四個字,在三個字可以去復述后,可以去引導說一些短句和兒歌式情景語言。
這便是第二步引導去表達,最初采用常用的比如:“幫幫我”、“我要玩”等等情景語言,因為這些語言在生活中的用途較廣,并強化的機會也很好,當然這個相對做起來也是較困難的,因為不理解,所以提升理解語言需進行情景方面的訓練。
第三方面情景語言表達,為提升表達和理解能力,在強化時也有一定的順序,首先是只對動作的表達,并且在表達時不可加任何的問句,如:他在干嗎?因為這是初期建立孩子表達主動性的方法,并且這也是由于之前的不足而總結出來的,之前都是采用去問孩子的方式讓孩子去回答,但最后發現哪怕是訓練再長的孩子表達能力的主動性還是出來的很慢。經過安方老師在不斷的對語言開發道路上進行研究,結果總結出來一套教有提升孩子口語表達性的方法,就是先借助常見的實物,讓孩子去表達,而這時引導的方式很重要,直接引導孩子說出名稱,在經過一個孩子的實驗后,確實得到了較好的效果,使孩子在口語表達主動性有了直線上升,所以以此方式在對其它關于口語表達方面的內容都采用直接引導的方式。在表達過動作后并且能夠達到主動后,再將其名稱給加入(如:哥哥,喝水)。這主要也是提示口型轉換的靈活度,然后再泛化到其它的場景。
最后一方面是進行短文的仿說及復述。其鍛煉目的不同,有口型轉換靈活度、氣流均衡應用,視覺注視持續性等軟性能力。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