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特殊教育的推動以融合教育為主流,自閉癥兒童在普通環境的社會互動及溝通能力更為重要,自閉癥的主要特征是缺乏社會互動和溝通上的能力,原因之一就是對他人情感表達的理解上具有困難 ,導致在人際互動的過程產生阻礙,所以無法理解他人的情緒,因為欠缺一種心智理論能力的同理心。心智理論是指推測別人想法(包括思想、信念、需要、意愿等)的能力,并同時運用這種能力來理解別人說話或行為背后的意圖和預測他們下一步的行動。而我們所說的心智解讀能力是從心智理論發展出來以透視他人情緒與想法(包括思想、信念、需要、意愿等)的能力。
我們知道孤獨癥有三個方面的核心障礙:
?、偕缃徽系K(孤獨癥兒童不知道別人的想法、感覺、行為背后的動機)
?、谡Z言、非語言溝通障礙(孤獨癥兒童不明白別人說話的語氣、聲調、意思)
?、廴狈Τ橄笏季S/想象力(孤獨癥兒童不理解抽象的概念【假象】的處境)。兒童心智解讀就是針對他們核心障礙而設計的專題教學;這教學內容是分為三個部分:情緒、知識/想法、假想游戲,每個部分分為五級,從低到高的訓練來提升自閉癥兒童解讀別人心理狀態的能力。
自閉癥兒童除了不能明白他人所想外,也不能準確地從他人的表情辨認出基本的情緒,我們在情緒的理解訓練時,應先從辨認他人的四個基本情緒表情(開心、不開心、憤怒、害怕)開始。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兒童辨認基本情緒表情,我們還需要運用不同的相片或圖片做輔助。
例1:情緒部分第一級:相片表情辨認
在辨認相片上人物的四個基本表情時,我們要教導兒童如何觀察圖片中人物的眼睛、嘴巴、鼻子等不同的特點,來決定相片中人物的表情:是否開心、不開心、憤怒、及害怕.。
例2:情緒部分第四級:辨認與愿望有關的感受。
我們需要準備兩張卡通面孔圖畫(開心與不開心)及一些處境圖畫。圖畫的內容是:志力小朋友有一個愿望,他希望乘坐地鐵去圖書館。第二天,爸爸真的帶志力乘地鐵去圖書館了 。
感受提問:志力會覺得怎樣?
提示:他會感到很開心或不開心。
總結:志力感到很開心,因為志力的愿望實現了,所以他感到很開心。同時讓兒童明白了他想要的東西得到了,他會感到很開心;或當他想要的東西得不到時,他會感到不開心。
我們還要讓情緒的內容泛化到現實生活中。在每天的分享食物課中,我們會要求家長帶兒童愛吃的食物來進行分享。如小偉很愛吃蘋果,當小偉表達他要吃蘋果時,我卻給他梨,這時,小偉顯得很不開心,我拿著鏡子給小偉看他不開心的表情,然后幫助他表達出自己的感受,說:“我不開心”。告訴小偉因為他想要的東西得不到,所以他會感到不開心。我再分給小偉蘋果,問到:“小偉,你吃了蘋果,你覺得怎么樣?”,這時,小偉顯得很開心,我拿著鏡子給他看自己開心的表情,然后幫助他表達出自己的感受,說:“我很開心”。,再告訴他“因為你想要的東西得到了,所以你會感到很開心”。在教授情緒部分中,小偉學習到人的外貌表情能反映內心感受(開心、不開心、憤怒、害怕),并開始留意別人的情緒。
十八至三十個月大的幼兒在說話中已包括了很多想法的字詞,如“覺得”、“以為”、“想”、“夢見”、“假扮”等等,而自閉癥兒童欠缺想法的理解能力,他們很難去推測別人看到什么。不了解想法的含義,在學習想法內容中。我運用了知識/想法對兒童進行訓練。
例一:兒童知識/想法的第一級:簡單的視覺角度練習。
我們準備一些圖畫卡,每張卡的前后都有一幅不同的圖畫,我們從材料的圖畫中隨意挑一張,先讓兒童看兩面的圖畫,然后把圖畫放在老師和兒童的中間,問兒童看見了什么及老師看見了什么。當兒童答對了,我們給予表揚,答錯了 ,我們就告訴兒童正確的答案。
教授的原則概念,使兒童明白很多時候,我們和其他人看到的并不是同一件事物,我們所見要根據我們所處的位置和角度而決定。
例二:知識/想法的第三級:“所看構成所知”練習。
在訓練時,我們先請兒童閉上眼睛或觀看整個過程,開始我們將一對物件其中之一放進盒子里(放的時候避免發出聲響)再問兒童問題。當兒童答對了,我們給予表揚;如兒童答錯了,我們就告訴兒童正確的答案。我常常會用白雪公主里面的故事,我給小朋友們講《白雪公主》的故事時,當講到白雪公主吃了有毒的蘋果死掉時,歡歡很生氣,我問:歡歡你為什么生氣,歡歡答:白雪公主知道蘋果有毒還要吃。我再詳細解釋,因為小朋友們看到女巫下毒,所以你們不會吃,可白雪公主沒有看見女巫下毒,不知道蘋果有毒,所以就吃了。經過反復練習,反復強化,使兒童明白了人只知道他看見的事,如果他沒有看見,就不知道。
自閉癥兒童的假扮游戲非常的少,不僅與同齡的正常兒童相比,還是與年齡稍小的正常兒童相比,甚至與具有同樣技能及語言能力的弱智兒童相比,自閉癥兒童所玩的假扮游戲都是有限的,同樣是玩耍物件,自閉癥兒童卻缺乏幻想。
例:假想游戲第四級:運用想像性物件:
老師可與學生一起玩假想游戲,如:假想開生日會時,拿起空的玩具杯裝作喝茶,或者讓一個兒童拿起香蕉放近耳邊,扮作打電話等。
我們還引進其他游戲為主題,使兒童的想象力豐富了許多。如樂樂小朋友玩刷牙的游戲時,他知道這是假裝刷牙,并沒有把牙刷放進嘴里;又如我拿了一根繩子,對洪洪說這是蛇,蛇來咬你了,他卻哈哈地跑開說:“不咬、不咬”,當我問他這是什么,洪洪回答到:“繩子”。在這些游戲中,兒童明白我們就算把一物件當作另一物件,這物件可沒有變,它還是它。
通過心智解讀的訓練來引導兒童,增進他們對社交行為的理解,從而改善他們的社交技巧,提高他們在社會適應與人際互動的能力。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