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兒童的音樂活動是人生最早的音樂活動,不僅是發展孩子的音樂素質和能力的需要,也是發展孩子的智力才能、陶冶性情和品格的需要。
如何對0-3歲幼兒進行音樂教育
文/李晉瑗(北京師范大學學前教育系教授)
常常有家長問:"孩子幾歲開始學習音樂為好?"這多半是針對孩子學樂器的問題,學音樂不只是學樂器。孩子在學樂器之前,還可以參與音樂、唱歌、在音樂陪伴下做韻律性活動等,接觸音樂,在音樂活動中學習音樂。要弄清孩子學習音樂,先要了解孩子學習的特點。孩子從出生到入學前0-6歲為學齡前兒童時期,即嬰幼兒時期。這個時期孩子的吃、喝、拉、撒、睡,都有要學習的內容,如: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形成良好的行為規范等。我國幼兒園原招收3-6歲兒童入園,近兩年許多幼兒園已提前招收2歲-2歲半幼兒入園。幼兒園入園的年齡提前了,如果孩子的教育等到入幼兒園才開始,就太遲了。嬰幼兒期是孩子迅速成長發育的時期,孩子的成長發展有自然的內驅力,更需要環境的交互作用。為孩子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是通過教育促進期發展的重要條件。孩子的教育、學習活動,要隨其生理心理發展水平而選擇活動的內容和方式方法。人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就是指孩子從出生的第一天起,父母的言傳身教,就有意無意的給孩子以教育影響。因此建議父母從孩子出生開始,就重視孩子各方面的教育,音樂教育也不例外。近幾年,許多家長開始注意孩子的早期教育,早期音樂教育也納入到家長的關注之中,有的家長在準媽媽時期就開始聽"胎教音樂"了,這是早期教育的可喜現象。為使更多的孩子能接受良好的早期音樂教育。在這里為0-3歲兒童的音樂教育提幾點建議,供家長們參考。0-3歲兒童有較強的敏感性,能夠吸收環境中各種事物的特征,獲得大量的印象,借胎甲球這種吸取能力來適應生活。這個年齡的孩子,參與音樂活動的方式方法,主要是聽音樂,從孩子出生開始就需要家長為他創造聽音樂的環境,在聽音樂的過程中,借助孩子的吸取能力,感受音樂藝術動聽的旋律美,吸取音樂藝術內涵的高雅情趣。給孩子以音樂藝術的熏陶感染,發展聽覺能力,特別是培養"音樂的耳朵",發展比一般聽覺能力更為精細的音樂聽覺能力,如:辯別音準的聽覺能力、感受音樂情趣的音樂感受能力、在頭腦里留有音樂印象的音樂記憶能力、對音樂內涵的領悟能力等。隨著孩子的成長發育,可以逐步增加有節奏地說兒歌、唱歌、隨音樂做一些韻律活動。從說兒歌、學唱歌、做韻律活動等音樂初中活動中,感知音樂節奏的樂趣,獲得用歌聲和動作抒發感情的樂趣,并獲得參與音樂活動的技能和藝術表現能力。音樂藝術活動可以從一個人的聽覺發生之初(胎兒七、八個或新生兒開始,貫穿期一生,成為有益于終身的藝術活動。
從新生兒到一歲,這個時期的音樂教育活動,主要是聽音樂,由家長給孩子選擇聽音樂的內容,時間和方法,由于小嬰兒只是能聽,還沒有選擇聽什么音樂、喜歡什么音樂的能力,因此選擇什么樣的音樂,怎樣給孩子聽音樂,就成為家長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了。家長要給孩子選聽一些優美、動聽、和諧、高雅的音樂,作為精美的、富有"營養"的精神食糧,以熏陶、感染的方式,培養孩子開朗、活潑、健康的性情和品格,至于選擇西洋古典音樂,我國的民族民間音樂,還是戲曲音樂,可隨家長的喜愛和具有的條件而定。還可以隨教育的需要,選聽一些不同風格、不同情緒的音樂,豐富孩子的感受。但是有一點要特別注意,給孩子聽音樂時,音響要清晰、純凈、好聽,音量要適中和稍弱,一次連續聽音樂的時間不要太長,每次聽音樂不超過15分鐘,就要休息一會兒再聽。長時間、大音量地聽,不但對孩子的陪養無益,還會使孩子聽覺疲勞,損傷孩子的聽覺能力,造成終身遺憾,家長千萬不可大意。至于聽音樂的時間,可以配合孩子的生活活動,早起、洗漱、吃飯、游戲、睡眠,先聽不同體裁、不同情緒類型的音樂。譬如:當孩子情緒煩躁不安時,可以聽一些親切、活潑、有趣的音樂,幫助孩子穩定、調劑情緒,激發愉快的情緒。當孩子玩得興奮,但要準備睡覺的時候,要給孩子聽安靜、柔和的搖藍曲,給孩子創造安靜入睡的心境。配合孩子生活的音樂曲目,變換的頻率不要太快,在1-2個月內,相對穩定地聽一組音樂,給孩子有一個感受、記憶音樂的過程。早期兒童聽音樂留有的音樂印象,對孩子以后學習、感受音樂將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為孩子選聽什么樣的音樂,是非常重要的。
1-2歲的孩子,開始學習說話、走路,參與音樂活動的路子可以拓寬一些。在聽音樂的過程中,可以選擇一些節奏鮮明、短小活潑的歌曲或樂曲,幫助孩子隨音樂合拍地做拍手、招手、擺手、點頭等動作,然后逐步增加踏腳、走步等動作。孩子手的動作發展比腳的動作要早、快而靈活。因此,先讓孩子隨音樂合拍地練習手的動作,然后再練習踏腳、走步等腳的動作。練習手、腳動作的合拍、協調,感知音樂節奏的快樂,發展孩子手腳動作的靈活、協調、優美。隨著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可以教孩子有節奏地說兒歌,也可以拍著節奏說歌詞,在會說歌詞的基礎上,隨家長學唱適合孩子歌唱能力的歌曲。重要的是,家長的歌聲和伴隨孩子歌唱的樂器,一定要音調準確,因為不準確歌聲和樂聲,是造成孩子"五音不全"的根源。
適合孩子歌唱能力的歌曲,主要指適合孩子理解、感受能力和演唱、表達能力的歌曲。如:反映孩子生活和孩子能理解的事物;能感受的情緒情感;歌曲的篇幅短??;節奏簡單、易唱;音域在六度以內;定調適合孩子的歌唱能力;歌詞簡練、上口、易懂、有趣味;旋律優美、動聽,能表達孩子的情趣……。歌曲的選擇直接關系到孩子歌唱能力和興趣的發展,對于好歌,孩子會曲不離口。那些對于孩子來說,音域廣,定調過高或過低,節奏復雜,內容情緒難以理解、感受的歌曲,對孩子的歌唱是有害無益的。難唱的歌曲會使孩子的嗓子疲勞,損傷孩子的嗓音。讓孩子唱難理解、感受的內容、情感,會破壞孩子的歌唱心理,誤認為唱歌可以有聲無情,可以不知道唱的是什么。
0-3歲兒童的音樂活動是人生最早的音樂活動,不僅是發展孩子的音樂素質和能力的需要,也是發展孩子的智力才能、陶冶性情和品格的需要。由于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主要依賴家長的養育和呵護,因此,孩子能不能從音樂活動中,得到應有的發展關鍵在家長,為了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長發展,希望家長重視孩子各方面的教育和發展,為孩子的成長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