貳、社會作用與親職教育
一、親職教育的基本概念──
親職教育被認為是培養父母教育子女的能力,隨者世界潮流的趨向,社會的變遷,父母所面臨的子女一代不同于一代,子女所面對的環境在不同的時空也有不同的改變(汲宇荷 1986)。親職教育的意義,在內容與范圍上亦因社會的轉變而擴大。依汲宇荷(1986)歸納親職教育之概念,包括教育子女的能力、夫妻角色職分、親子關 系的認知、祖輩的角色與職分,分述如下:
1.教育子女的能力:
親職教育是培養父母教育子女的能力,以形成其適當職份的教育。
2.夫妻角色職份:
培養雙親教育子女的能力除了學習照顧子女的生活起居、與人相交往、社會的價質 觀等,亦包括夫妻角色職分教育的學習。
3.親子關系的認知:
以發展心理學角度來看,親子關系隨者子女成長而有不童的內涵與意義,親職教育 也就產生不同的實質內容。
4.祖輩的角色與職分:
祖輩在家庭的"親職教育"角色與功能,也因雙薪家庭的普遍及祖輩介入教養,而對家庭系統產生重要影響。但是往往由于祖輩與親職的角色、功能與職分長混淆不 清,使兩代管教態度不一致,更造成對成長中嬰、幼、兒童及青少年學習困擾困 境。
綜合以上分析,可了解親職教育的主要目的便在培養下一代潛能完全發揮,并提升父母的能力,使家庭中的親子關系更和脅與發揮最大功能。
二、親職教育的方法──
目前大部份機構所運用的親職教育,大致上為透過下列各項方法實施:
(一)、利用「人」來推廣親職教育──
1.演講:
利用父母各種集會,如學校家長會,邀請親職教育專家學者以"父母親職教育"為題材作專題演講,使父母了解教養子女的原則與方法。
2.訪問:
利用家庭訪問的機會對個別父母提供教養子女的參考方法與適當態度。
3.研習:
政府單位、社教機構、民間團體、基金會亦經常辦理"親職教育研習會",邀請未婚男女、父母親共聚一室,一起研究與討論,共享經驗。
4.座談會:
利用懇親會,或社教機構、民間團體、基金會舉辦"親職教育座談會"。
(二)、利用「物」來推廣──
1.刊物:出版親職教育系列叢書或在報章雜志刊登親職教育文章,提供父母有關知識。
2.廣播:利用廣播臺,邀請親職教育人士主講或推廣親職教育知識。
3.電視:在電視上播出有關親職教育節目,或請專家上電視講授。
4.視聽教材:錄制親職教育影集、錄音帶及拍攝教育影片提供為婚或已婚者參考。
5.電話咨詢服務:直接提供電話服務給父母親來電詢問有關親職教育知識。
6.社會福利機構:提供個案咨詢,與個案共同討論親職教育以及團體服務。
三、社會工作與親職教育──
家庭的福利服務,依謝秀芬( )描述,應包括下列四類:
1.與社會制度有關或社會資源缺乏的問題:如失業、疾病、低所得、身子殘障等。
2.與家庭關系有關的問題:如夫妻間的沖突、親子關系障礙、 婆媳不和等人際關系的問題。
3.家庭成員有社會適應上的困難問題:如青少年問題,老人問題。
4.欠捐的家庭問題:如單親(*)家庭因家庭成員入院,受刑或機構養護,不得不離 開家庭生活所產生的家庭問題。
面對家庭所可能遭遇的親子問題,援助父母了解子女以更適合孩子發展的環境來培育人個健全的兒女,乃是社會工作重要任務之一。在服務過程,除了結合專家提供育兒的知識外,有時父母還必須了解人與情境的反應,以了解自己的教育態度是如何影響兒童,及何因素影響著自身的教育態度。因此社會工作的參與就顯得相當重 要。
社會工作方法所重視的特點包括下列各點:
1.人與環境。
2.人與人相互作用。
3.社會性功能。
4.以做決定及解決問題為主。
因此,社會工作在臨床上除了重視直接服務外,也重視環境處遇,幫父母及孩子之間的相互了解,有時甚至介入親子的溝通過程,目的除了給孩子一個適合他生活的家庭外,亦協助父母及孩子甚至祖輩達到最良好之家庭適應及親子關系。此外,關于親職教育之特色,大致可歸納為下列幾項:
1.是人與人的關系。
2.父母必須了解環境與孩子及自己間的關系。
3.如何解決生活中的細小事件,以及在事件中父母的角色地位。因此父母的社會功能占極重要的位置,當然更包括了父母面對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做決定的能力, 及做決定之后負責任的能力。
由以上所述,可以讓我們了解社會工作與親職教育的功能及相關性。
參、結論
家庭是社會最基本的單位,一方面連結個人生活與社會生活的環結,同時也是行為規范與社會理想的基本依賴之所寄。家庭功能是否發揮,不僅影響個人生理與心理需要的滿足,同時也影響社會的秩序及持續。而主宰家庭的主要人物是父母,父母本身是否健全,是否能提供一個健全的養育場所來養育下一代,是親教育工作最關心的。家中有發展遲緩的孩子,家庭成員本來就會面對較大的壓力與適應上的問題,因此會工作者利用親職教育的各種方法,以促進家庭既有功能的發揮,并促使家中每一成員自我的成長發展,及和諧的家庭關系。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