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正性強化法
正性強化法(Positive reinforcement Procedures)或稱陽性強化法,應用操作性條件反射原理,強調行為的改變是依據行為后果而定的,其目的在于矯正不良行為,訓練與建立某種良好行為。即運用正性強化原則,每當兒童出現所期望的心理與目標行為,或者在一種符合要求的良好行為之后,采取獎勵辦法,立刻強化,以增強此種行為出現的頻率,故又稱獎勵強化法。
適應證:多種行為問題,如兒童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孤獨癥、神經性厭食等,以及新行為的塑造。
正性強化法(Positive reinforcement Procedures)或稱陽性強化法,應用操作性條件反射原理,強調行為的改變是依據行為后果而定的,其目的在于矯正不良行為,訓練與建立某種良好行為。即運用正性強化原則,每當兒童出現所期望的心理與目標行為,或者在一種符合要求的良好行為之后,采取獎勵辦法,立刻強化,以增強此種行為出現的頻率,故又稱獎勵強化法。
適應證:多種行為問題,如兒童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孤獨癥、神經性厭食等,以及新行為的塑造。
操作方法:
1.治療前,首先了解病史,再確認目標行為,劃出基準線。被選出的目標行為應該是能被客觀地控制,可觀察與評價其程度,而且能夠反復進行強化。
2.選擇有效增強物。如消費性增強物、活動性增強物、操作性增強物、擁有性增強物、社會性增強物等。針對兒童具體情況,選擇有效增強物,以期達到確實有效的強化與矯正目的。
3.擬訂矯正方案或塑造新行為方案,以期取得病兒的積極配合。矯正方案不但確認被矯正或塑造的行為,還應包括采用何種治療形式和方法、確定應用何種增強物等。根據情況變化,矯正方案還可隨時調整。
4.治療過程中,每當目標行為出現,應立即給予增強物,不能延擱時間并向病兒講清楚被強化的具體行為,使之明確今后該怎么做。
5.一旦目標行為多次按期望的頻率發生時,應當逐漸消除可見的增強物,而以社會性 增強物及間歇性強化的方法,繼續維持。以防止出現強化物的飽厭情況。
6.治療程序結束之后,周期性地對該行為作出評價。
Foxx與 Azrin等于 1973~1974年報道采用正性強化法,快速而成功地培養訓練幼兒的大小便習慣。Ayllon 1977年正性強化兒童在課堂認真學習的行為,提高學習成績,減少多動與擾亂教室秩序的不良行為。萬文鵬1980年報道以正性強化法治療13歲女性病兒的神經性厭食癥。
(六)負性強化法
對某良好行為給予獎勵,可以促進該行為的發生,如若使某行為與擺脫厭惡刺激相結合,同樣能使該行為增多,這便是負性強化法(negative reinforcement procedures)的理論基礎。因此負性強化是通過厭惡刺激來抑制不良行為的,從而建立良好行為。
適應證:多種行為障礙和情緒障礙。
對某良好行為給予獎勵,可以促進該行為的發生,如若使某行為與擺脫厭惡刺激相結合,同樣能使該行為增多,這便是負性強化法(negative reinforcement procedures)的理論基礎。因此負性強化是通過厭惡刺激來抑制不良行為的,從而建立良好行為。
適應證:多種行為障礙和情緒障礙。
操作方法:病兒一旦出現某項良好行為,便立即減少或撤除其原來經受的痛苦、厭惡刺激、懲罰或情景,(等于給他“負性獎勵”),并使其日后在同樣情況下,獲得相同的“釋放”,從而增強其良好行為的出現率。
負性強化與正性強化關系密切,都是用以增加良好行為發生率的強化過程。例如,精神發育遲滯的病兒經常自己用手打頭,如果采用正性強化法,不能消除其打頭的行為,便可以運用負性強化法,即打頭不給玩具,不打頭立即給玩具。換言之,他若不打自己的頭,就取消不給他玩具的厭惡刺激。又如一名住院治療的病兒,在病房里吵鬧不休,就不準許他出院,一旦他停止吵鬧,才準許他出院回家?;蛘咭笏瓿赡承┧蟮男袨橹?,方可取消他禁止會客的禁令。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