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一波波教育改革,特殊教育也朝著融合方向進行。在實施融合教育時,教師最常遇見的問題就是如何針對班級當中個別差異相當大的學生進行教學。如果教師能善用教學策略,不但能使教學工作順利進行,也可以使特殊兒童在普通班級中獲得學習效果。本文將介紹兩種適合融合班級使用之教學策略供教師參考。
同儕教學(Peer Tutoring)
(一)定義
1.依據Frick(1980)的定義,同儕個別教學是指一種運用年齡相近的學生,以一對一方式教導學習能力較弱者的教學策略,適用于任何年齡群體、能力水平及學習領域。
2.提供同儕指導的人可以是同學、老師或其它學生,通常是一對一的教學。
(二)原則及條件
1.施行同儕教學的注意事項:
被指導者通常透過老師安排同儕指導的時間,但如果小老師時間許可,可直接找小老師問問題。
為顧慮學生安全,同儕教學時間要安排在上學時間,不要在放學后。
教學地點可以在教室或其它適合的地方(考慮是否需要視聽器材或教學的需要)。
要告訴學生如果需要援助時,在什么時間、地點可以找到老師。
小老師不幫學生做家庭作業,但可協助。
如果教學地點不在教室,小老師必須確定被指導學生已返回教室。
2.小老師的條件:
小老師必須有意愿每星期花一至二小時幫助被指導學生。
小老師必須對某一學科或某一主題有較深的認識。
小老師必須了解自己是同儕教學方案的成員之一,有責任完成所安排的工作。
3.教師的角色:教師所擔任的角色就像是學習的管理者,主要任務是在課前編選該科目的學習教材、訓練小老師、決定進度及安排各種激勵酬賞。具體而言,教師的職責包括下列五項:
選擇教材、組織教材。
提供學習指引及各類教學記錄表。
訓練同儕小老師。
教學進度的管理及評估。
解答學生的各種學習問題。
4.成功的要件:
同儕教學策略成功的要件有兩個:一是要有一個具備管理理念的老師;二是有合作學習意愿的學生。換言之,教師要由知識傳遞者的角色,轉而扮演管理者的角色,學生則要減輕其同儕間成績競爭的壓力,以形成共同學習的氣氛。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