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homegogo @2008.04.22 ( 8 Views ) 特殊教育
1,家里老人就算了,別做課堂式的訓練,除非他有幼教經歷。我還沒見過一個老人能做好的,讓老人和孩子多玩多樂就行了,比如玩“咳嗽”就非常好。
2,你做得已經很不錯了,尤其是在孩子哭鬧的起始階段,能堅持訓練,這點,多數家長會很猶豫的。
3,模仿動作的指令,通??偸呛唵蔚摹斑@樣做”,并立刻做示范,當很多的動作模仿-拍手/摸頭/敲桌子/放積木等等項目都學了之后,孩子才可能理解“這樣做-是要求作模仿”。以后再引入無需示范的“拍手”這類具體描述的指令。
4,為了要吃的而自我主動拍手摸鼻子的行為,不是刻板,只是尚未理解“這樣做”的含義,堅決不予理會就可以了,不必擔心。否則,相當于教孩子摸鼻子=“我要吃”了。
5,強化物要強,要考慮孩子對它的熱情度,這很重要,否則難以起到強化作用。如果是食品可以多找幾種,開始時讓孩子選一樣,作為當前使用。過一段,再重新選。沒有強化物之前,不做訓練。
6,訓練項目不用考慮孩子的熱情度,只考慮適不適合孩子的能力,可加入些童趣。孩子熱情不高/抗拒也要做完,孩子熱情很高,做完計劃也不必多練。這本身就是在教孩子規矩。忌諱孩子越配合我就越練,練到孩子煩為止。
7,每兩個小節可以讓孩子有限活動3分鐘,或者大人與之放松互動一會兒。但不放縱,保證能回到桌面。
8,如果1小時內作6個項目,項目之間相似性不可太接近,不可盯住一個“這樣做”,連續幾項,會亂,也會無趣。比如初期可以:喚名字目光對視;這樣做/拍手;“關上“/抽屜;社交語言問答;”給我“/交遞小汽車;配對/相同卡片;”戴帽子”;吹/肥皂泡。要花叉著來。
9,孩子不配合。如果是抗拒逃避功能的,堅決不讓步。如果只是走神,發笑,也要簡單制止,然后考慮周圍環境的布置,考慮操作的緊湊和節奏,適當地也可以暫停,領孩子起身作在控制下的小游戲,象手指操等,我常用躲閃式擊掌來喚回注意力。發指令的時候,必須要在孩子完全注意的情況下發。
10,社會性的強化要伴隨每一次的食品獎勵,夸張的表情與肢體語言非常重要,需要家長的表演才能。直接單用,要看強化力度夠不夠。
11,ABA個訓課本身就是互動,且是非常好的互動,每個回合不都是一來一往的交流嗎,而且都是保證成功的、被強化的交流。
我理解的ABA操作的幾個原則中有一個就是強化的及時和準確,如果孩子在指令發出前做出的任何動作都應該認為是錯的,不能獎勵,如果孩子一坐下來就拍桌子、拍手影響到正常訓練,肯定要想辦法制止,但制止的最好辦法是吸引他到更有意義的項目訓練上,這點我知道說比做容易,所以我經常也是用按住手來輔助的,慢慢的改進吧,訓練的最終目的不都是為了撤銷這些輔助嘛?還有如果孩子平時拍手、拍桌子,只要不是太過刻板或影響到他人,可以置之不理,甚至參與,我現在的感覺是,孩子其實最有興趣的是大人模仿他,他叫爸爸,我們家每人都叫一聲爸爸,他就會挨個看,誰出聲就看誰,也不失為一種互動的好方法,只是最終訓練目的還是要讓他聽懂指令,懂得規矩罷了,理解不對之處請秋爸爸跟貼,我都不敢用指點二字了,怕又嚇著了秋爸爸。:)
動作的模仿,樓主已經在做了。
物具模仿:例如拿匙子喂娃娃,拿小棍子敲杯子,把小方塊扔進盒子里,等等,凡是家里可以隨手抓到的東西,做簡單的動作。最終目標,如果隨手在家里抓十幾二十樣東西,做一步簡單的動作,孩子都可以模仿動作,訓練就可以結束了。(很多自閉癥的孩子不懂模仿的概念,例如,指令“這樣做,然后隨手拿起一樣東西,扔在地上。然后把東西放回原來的地方,即使是這樣簡單的動作,不會模仿的孩子就不會照做。)訓練中,一步模仿的動作一定要簡單。
物具聲音模仿:用手在桌上來回推小汽車,嘴里發嘟嘟的聲音;拿杯子假裝喝水,喂里發嘖嘖的聲音;小動物在桌上走,嘴里發嘣嘣的聲音,等等。
“看”的訓練(如果孩子的目光對視不夠好的話):拿孩子喜歡的東西在手里,吃的或玩的,指看“看這里”。先是把東西放在孩子眼前兩三手遠的地方,這樣孩子的目光會被強迫到物體上。當然,即使是孩子喜歡的東西,自閉癥孩子的目光也無法在同一物體上停留過長的時間,一開始的時候可能只有半秒一秒鐘。但只要孩子看了,就給加強物。手不停地變換東西的位置,前后左右上下,使得孩子會跟著指令目光尋找物體,然后目光停留,目標是目光可以停留2-5秒鐘。當孩子跟著指令會看物體的時候,慢慢地把物體的距離離孩子的眼睛越來越遠,如果孩子也可以看物體,并目光停留幾秒,就算是很成功了??吹挠柧氁恢倍疾灰V?,即使孩子的目光可以追隨物體,也要繼續做,次數不用多,前后左右上下各一兩次就夠了。
歸類訓練(identical matching):每組三張照片,每張照片印四五張。孩子面前放三個小筐,每個小筐里有一張照片的樣板,然后把手中的照片一張一張的遞給孩子,指令“找相同的”。當孩子可以拿到新的照片,不用指導就可以把一樣的照片放到一起的時候,就可以結束訓練。
認實物:每組三樣東西,從孩子喜歡的東西開始訓練。把三樣東西平放在孩子面前,指令“點XX”,教孩子點那樣東西。在給出每個指令之前,要不停地轉換三樣東西的位置,以夠孩子記住的是位置,而不是實物。
關于加強物,不僅限于吃的東西,其它方面也嘗試。有的孩子喜歡被抱著轉圈,有的孩子喜歡玩水,有的孩子喜歡玩泡泡,有的孩子喜歡聽音樂??傊?,味覺是大家最容易觀察到的,但觸覺、視覺、聽覺方面就需要下功夫,創造機會去制造機會讓孩子接觸,才知道孩子是不是有什么特別的愛好
但“給我”的訓練不一定需要在桌面上做??梢栽谄匠5臅r候,孩子手上有任何東西(確信那樣東西是孩子肯放手的),或者是隨手撿一樣孩子不是太喜歡的東西交給孩子。然后,先叫孩子的名字,或者叫孩子看著自己,確定孩子的注意力在自己身上,然后給指令“給我”,并且伸開手掌。如果孩子沒有反應,就用另一只手,輕輕地握住孩子的手,把孩子手上的東西放到自己的另一只手上,再拿過來,馬上口頭獎勵和給孩子準備好的加強物。把東西還給孩子,可以這樣來回訓練幾次。
看到一年前的帖子還有這么多好心人幫我,真是很感動,經過一年的學習,筱筱已經完全突破一步模仿了,昨晚給他個訓,注意力又不好時我做了一套快速的即興一步模仿,包括握拳敲桌子、手掌相對砍桌子、食指點桌子、對拇指、搓臉、搓手、搓胳膊、單臂舉起、指耳朵、手指點手心……,發現他都能跟隨的很好,而且以前想做做不來的動作,現在也能自動調整正確,我相信這是他能力達到了,所以他愿意做也做的很好。
昨晚的個訓課總結了大家匯總的意見,提前準備了一塊巧克力,一把軟毛的掃床笤帚,另外還有筱筱喜歡的擊掌、拉著胳膊搖“拔蘿卜”,一個小時的課程,我能準備到的強化物就這些了,jinglenn老師說的新生入學時的強化物篩查不知是如何操作的,是否有很多已備的強化物一一試過?就像做過敏源檢測一樣嗎?很好奇,我家強化物的準備真讓人傷腦筋。
課題主要是一步指令、兩步模仿、實物卡片配對“拿一樣的”,這幾項課題其實都是最近退步很嚴重的項目,一步指令最早過關的就是“拍拍手”,結果現在掌握了“跺跺腳”、“摸摸頭”、“起立”、“過來”后,出錯概率最高的竟然是“拍拍手”,我想他是和“摸摸頭”混淆了,每次“拍拍手”他都會做“摸摸頭”,連續輔助三次,以后一般就能作對,但不能加入指令的輪換,注意力不好時,無效指令的次數也多,看來發指令的時機,以后還得多練。
兩步模仿依然是“拍手拍桌子”、“拍手拍頭”、“拍頭拍肚子”,之前老師做過兩步物品使用的模仿,比如“鴨子放進籃子,拿黃瓜敲敲桌子”,但因為這段時間注意力的問題也取消了,堅持下來的只有兩步大動作的模仿,但有時會出現固著行為,比如“拍頭拍肚子”完畢,馬上又拍手,除了及時按住手臂避免出現錯誤反應和及時強化,似乎別無他法。
實物卡片配對其實是用來訓練指令“拿一樣的”,這個項目的訓練是從“拿鞋、拿杯子”退化而來,因為他現在退步的配合能力,根本就不愿完成拿的動作,老師選擇了他本應該很強的項目,照著卡片拿實物,而且還是二選一,一訓練才發現我又想當然了,筱筱是個天生視覺型的孩子,所有顏色、形狀、大小的配對他都是與生俱來,所以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過了卡片與卡片、實物與卡片配對的項目,甚至從以琳卡片上的動物老幼配他都不在話下,但現在不是讓他配對了,換做指令“拿一樣的”,筱筱就開始迷糊了,盡管他還是拿對的概率高,但總也達不到配對時100%的正確率,我想他還是沒聽懂指令,好在昨晚強化物強,拿錯的概率幾乎為零,但走神不拿的情形還是頻頻發生。
一直到訓練結束,將近一個小時的時間,總共用掉了半塊巧克力和很少次數的玩耍,一級強化物實在太強了,筱筱總是不由自主的就想來我身后拿,但被拉回座位做課題時,他就又開始心不在焉的東張西望了,幾乎每次強化完后的第一個指令都是無效指令,然后輔助、正確反應、再發指令、正確反應、強化,是強化物不強嗎?應該不是,他那么迫切的想得到,還有一種解釋,就是筱筱根本沒把強化物和正確反應聯系起來,所以才會在有強化物的時候注意力仍然這么不集中?
聽起來其實筱筱是明白“拿一樣的”的指令的意思的,正確率的高與否,完全取決于她的注意力(是不是愿意配合)。一般我們在訓練的時候也不要求100%的正確率啦,80%以上就算是掌握了。
筱筱的一步模仿真棒,為其它的訓練打了很好的基礎。二步模仿最好是相關的動作,而不是不相關的事物。例如,接好火車的軌道,然后把火車放在軌道上;把小娃娃放在床上,然后給小娃娃蓋上杯子。有些動作可以從孩子喜歡的動畫片里去簡化出來,孩子會比較容易學。
還有就是整體的模仿,logo是很好的玩具。大人和孩子拿一樣的方塊,從兩個方塊搭起,一點一點增加方塊的數量。大人先搭,然后叫孩子模仿搭一樣的。隨著方塊數量的增加,模仿就越來越難,所以一定不要吝嗇輔助的給予。
訓練孩子拿東西:
在日常生活的環境里找自己需要的東西是很實用的技能。
訓練方法:
第一步:把孩子熟悉的東西拍成照片。訓練的時候,把這些東西隨意地散放在家里的任何位置。一開始的時候簡單一點,就在訓練房間的地上床上,顯而易見的地方。等孩子掌握了找東西的概念的時候,就漸漸把東西越來越放到不顯眼或比較雜亂的地方。
訓練時,把圖片給孩子看,指令:“找XX,或拿XX”。一開始的時候要給予輔助。
第二步:當孩子很熟悉找東西這個概念的時候,就不用圖片,只給口頭上的指令。
第三步:訓練孩子找日常生活里她需要且可以自理的東西,把這些東西放在固定的位置,訓練孩子到固定的地方去拿并且放回固定的地方。這之后,應該說這一技能對于孩子的生活是有實質性的幫助的。
訓練一,從完全沒有注意力的孩子(孩子不會注視任何東西)開始:
1,舉孩子喜歡的東西,在孩子眼睛前一手兩手的位置,使得孩子的目光不得不注視在這一東西上(一般情況下,孩子也會看,因為畢竟是他喜歡的東西),給指令“看這個”。孩子看,保持東西不動,從一開始的可能只是晃一眼,到最后堅持兩秒以上。給加強物。(循序漸進,不是一開始就要求看兩秒以上)
2,漸漸把目標物的位置放到離孩子越來越遠的位置,前后左右上下,不斷地變換方向,要求孩子能轉頭注視目標物兩秒以上。指令如上,同樣也是要循序漸進。如果放遠了孩子不看,就還回到近的繼續訓練,再慢慢往遠地挪。
3,舉中性的東西,孩子既不特別喜歡,也不討厭,訓練如上。
如果孩子可以看任何你舉的東西,維持至少2-5秒,那這個訓練就算達到目標了。但我的做法是,每次訓練的時候都會做5-10次,維持孩子的目光注視。
訓練二,“看著我”
可以與訓練一同步進行,也是一直持續做,不停頓。結合其它訓練時,永遠都是先給這個指令,再給其它訓練指令。
如果孩子完全沒有目光對視,拿孩子最喜歡的東西(例如,巧克力),放在自己的雙眼之間,給指令“看著我”,然后迅速地把手揶開,以使孩子直視自己的目光。一般孩子都會看向自己喜歡的東西,當你把手挪開后,孩子的目光也會隨之離開,但沒有關系,至少這建立起了第一步的目光對視。漸漸地,隨著訓練時間的增加,孩子看的時間也會增加。
如果孩子已經有了一定的目光對視,那么訓練孩子有盡可能長的目光對視。訓練方法,給指令“看著我”,孩子看,自己保持靜止,沉默,也看著孩子,幾秒鐘,在孩子的目光調開之前,夸獎和獎勵孩子。這樣的訓練方法下,孩子的目光對視的時間會越來越長,而且往往會堅持看著你直到你夸獎他(當然不是說幾分鐘那么長),但五秒鐘是肯定可以達到的。
最后,在所有的訓練中都加入“看著我”的元素。
在給訓練指令之前,先叫孩子看著自己,孩子看,夸獎(我們一般會說good looking!,不知道中文講什么,呵呵),然后馬上給訓練指令,連在一起。
這種方法在我訓練的兩個孩子身上都十分有效。有一個比較嚴重的自閉癥孩子,基本上他不會和別人(包括家人)目光對視,但他和我的目光對視很好。我也會要求家人參與,大家一起訓練孩子的目光對視(給十個指令只需要兩三分鐘的時間,而且任何時間地點都可以做,只要有加強物在手),希望孩子的目光對視可以泛化。
可以說,目光對視好的孩子,注意力的問題就解決了一半了,剩下的就靠加強物的力度和訓練過程中互動的強度了。
看了上面的討論,提幾個我覺得在訓練中可以改進的地方吧:
第一,孩子達到了90%的正確率,就是孩子掌握了,所以不要再高強度的訓練這組東西,而是應該介紹新的東西進行訓練,把原來訓練過的東西放到“溫習”上。一般先是一天做一次,但次數比正式訓練的次數少;如果孩子能維持那種正確率,以后就變成兩天做一次,三天做一次。
所有的學習都和股市的K圖一樣,會呈波形,所以即使孩子達到了100%的正確率,如果繼續訓練,接下去出現的一定是下滑,然后再上升,然后再下滑,這樣反倒把孩子給搞胡涂了。
第二,孩子在一輪訓練時會拿上一輪對的東西或加強的東西。ABA的訓練確實是要用輔助和加強物,但還有更具體的法則:
在初介紹訓練的時候,給出物品,馬上給輔助,孩子肯定是指對了,馬上給加強物。
如此幾輪后,家長就會在想,孩子是不是學會了呢。這個時候,可以測試,我們叫PROBE。就是給出指令后不馬上輔助,看孩子是不是做對。如果孩子對了,就馬上給加強物。但如果孩子指錯了,一般我們看到孩子有指錯的傾向時,馬上動手阻止孩子(block),并且引導孩子的手指到正確的東西上??陬^夸講,但這一輪不給加強物。馬上給出同樣的指令,并且馬上提供輔助,這時可以給加強物。
在之后,Probe的過程中,孩子指對的機率越來越高,但仍然會犯錯。這個階段,凡是孩子直接指對的,馬上給加強物;如果孩子沒有直接指對,給予輔助,夸講,但不給加強物。如果兩到三輪孩子都沒有指對(意味著孩子兩到三輪都沒有拿到加強物),給把指的東西收起來,叫孩子做一些簡單的指令(例如指眼睛鼻子),孩子做對,馬上給加強物。
這樣的做法,是為了避免孩子亂指一氣,反正靠著輔助他們都可以得到加強物,正確與否對他們來講就也無所謂了。
呵呵,希望我沒把大家給講胡涂了。
Receptive identification of picture (認圖片)
切記:不要從實用的東西開始。往往訓練不成功并不是因為孩子不能認東西,而是孩子不知道你想要他做什么(因為她的接受語言的能力還很弱)。
找孩子最感興趣的東西,簡單地拍成照片。一組東西之間一定要在大小、色彩、形狀等特別上區別分明,以有助于孩子成功地指認與區分。
我自己教過一個孩子,一開始的時候就是從實用的東西開始教的,整個月教下來都沒有進展。后來發現孩子對卡通人物特別感興趣,就從網上下載了他喜歡的幾個卡通人物,第一組三個人物花了不到一個星期孩子就認會了,自那之后,所有的圖片都教得很訓練,現在已經進展到教家里的東西,進展也很順利。
Receptive identification of object (認東西)
與上題一樣,找孩子喜歡的東西(如孩子喜歡吃的東西,孩子最喜歡的玩具等等),同樣,一組東西之間一定要在大小,色彩、形狀等特別上區別分明。同樣是上面這個孩子為例子。我們一開始的時候也是從家里實用的東西開始教的,沒有進展。后來改教孩子喜歡吃的東西,一個星期就掌握了第一組,持續了幾個星期教孩子喜歡吃的東西,大概教了十幾樣,現在已經開始教家里實用的東西,孩子掌握的速度也很快。
以上只是舉例,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所以別的孩子的經歷只能是做參考,不能說一定。
至于玩玩具的訓練,用我老師的話講,對于功能還不夠高的自閉癥孩子,所有的玩具、游戲對他們來講都是任務,所以個人觀點,不急著去教。孩子有特別喜歡的玩具,可以和他一起玩,看看是否能引發孩子的興趣。我們在做訓練的時候,也會陪孩子玩,一般動作類的會多一點,因為每個孩子或多或少都會有感觀方面的愛好,可以從這個方向去尋找。例如:觸覺(玩水,橡皮呢,沙子,肥皂泡,等等)、動感(轉圈,蹦床、搖椅)、聽覺(音樂、各種動物的聲音、或者其它聲音)、視覺(變化色彩的燈——在黑房子里打在屋頂上,最簡單的手電筒——前面可以換圖形的那種,等等)。當發現孩子這些愛好之后,既可以用它們當成強化物用,也可以借此訓練孩子的manding,既孩子主動向大人提要求的能力。
解釋一下我們的PROBE是什么意思。比如,在給我孩子引進圖片分類的時候,雖然這是個新項目,經過幾個回合,我們知道她已經有能力將不同樣子的汽車歸一類,不同樣子的鳥歸一類。。。不用每一樣每一樣去教去做大量回合。那么怎樣知道她究竟已經掌握了多少,我們還需要教多少?這時可以找一些不同類別的圖片做PROBE.
這個PROBE是一個摸底測試,既不是mass trial,更不是random rotation。如果秋爸爸和wenwenma理解的也是這個意思,咱們才沒說擰。
這時才用我說過的“即使孩子有指錯的傾向,也不要block,不要阻止孩子的錯誤。孩子指錯了之后,不說no,而是要說ok”。
這個PROBE有三個回合,“NO”的含義是明確的告訴孩子“錯了”,“OK”意味著不表態,不更正,下回再看,這才是真正的測試。這三個回合不是一下子做的,是分在三次的訓練中。如果孩子在三次測試中做對了兩次,這個單項就沒有再做mass trial的必要。如果前兩次都做對了,第三次測試也不用再做了。通過這樣的PROBE,我們知道了接下來哪些圖片分類需要鞏固,哪些分類是完全不必要再練的。
更正一下,PROBE不是在新的訓練項目正式引進之前,是在引進之后,當孩子已經掌握了幾個單項時做的。剛才寫了一些都不見了,只好把57樓重新編輯了一下。希望不影響大家的理解。
其它的訓練也是完全一樣的。例如有的孩子模仿大動作的能力很強,你教了他幾個動作之后相信他已經具備了模仿的能力,沒有必要一個動作一個動作的做大量回合,這時可以測試一些其它從沒教過的動作,看他是否能做對。然后只鞏固那些他真正需要的。
76樓:
根據我從這個帖子里學到的,可能是這樣:
1 摸底試探(一天一次)
大:指鼻子
?。海ㄖ竸e人的)
大:OK (在小本上打個X),拍手
?。海ò咽忠簧欤?BR>大:OK (在小本上打個X。小本收起來,第二天再用)
2 教學
(1)指鼻子
大:指鼻子(說完的同時,迅雷不及掩耳地抓住小孩的食指,指向小孩的鼻子,并給強化物)
大:(重復3遍)
大:站起來,踢腿,坐下,積木放到盤子里,(假設小孩都已掌握),指鼻子(大人的手同時推在小孩的肘部,根據小孩的反應調整力度,給強化物,或回到全輔助,不給強化物)。
然后逐漸消退輔助。
(2)拍手
比較麻煩,因為他已經依賴輔助。找一個很厲害的強化物,比如麥當勞的折扣券,告訴他,做對了,就有這個(注:這個是允諾,是開始之前就談好,而做不對再講條件則為賄賂)。讓他看見折扣券,然后說,拍手,等待;如果伸手,不理,多等一會兒。實在不行,收起強化物。過一陣子再來。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