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癥行為從教育角度來看可分為缺陷行為、過份行為和固定僵化行為三大類,教育矯治也就針對這三類行為擬定矯治目標。簡言之,自閉癥教育矯治目標有三:
1. 促進正常發展。自閉癥兒童既有許多缺陷行為,缺乏正常兒童該有的許多行為,因此教育矯治的第一目標就是要彌補自閉癥的缺陷行為,促進正常發展。
2. 消除過份行為。對自閉癥兒童所呈現的各種過份行為,常會干擾正常的學習和干擾正常發展,因此對會干擾學習傷害自己的過份行為應予以消除。
3. 避免與消除固定僵化行為。許多自閉癥的固定僵化行為會對教育和日常生活構成障礙,因此應對有影響的固定僵化行為予以消除,更重要的是從教育策略著手,避免形成固定僵化行為。
依據教育原理以及對自閉癥行為特征的認識,為達成自閉癥的教育矯治三大目標,下面的原則應予遵行。
1. 學習理論的運用。
學習理論中尤其有關操作制約的原理和技巧已經證實在正常和偏差兒童的學習和矯治上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對自閉癥教育矯治也是如此,舉凡增強與消除的原理在自閉癥兒童都適用。由于自閉癥兒童的人際關系缺陷,使得使用于正常兒童十分有效的社會性增強物在自閉癥兒童較難使用,因此使用實質的增強物或兒童可以理解的代幣制度,常在自閉癥兒童教育矯治的初期是十分必要的,低功能者甚至在整個教育矯治過程中仍需不斷的運用。在教育矯治上,依據學習理論而來的提示消褪法(prompt-fading technique)在學習障礙兒童教育矯治上非常重要,運用于自閉癥的教育矯治中,常要將學習的事物劃分成十分細的學習步驟,妥善的利用提示法,教會新的行為之后,再將提示慢慢消褪,使兒童能將學得的能力保存下去。
2. 循序漸進或逐漸減退的原則。
任何兒童學習新事物都要根據他的能力來設計教案,自閉癥兒童在教育矯治時尤其要注意個別能力的差異,依其能力,循序漸進的教。譬如教講話,一定要先促進其語言理解能力至某個程度,才能教語言表達,而自閉癥兒童又從仿音,仿單字、仿詞,而自動表達字詞,而后學習對話,是循序漸進的。由于自閉癥兒童記憶優于理解,視覺學習優于聽覺學習,所以教新的技巧時,常要透過示范、模仿、動作提示、聲音提示,一但新的技巧出現得較穩定時,就要將提示有計畫的逐步消退,到最后不必提示時該行為仍出現,才算學會了新的技巧。對自閉癥固定僵化的行為也可以采取逐漸減退的教育矯治原則,經由分析找出自閉癥固定僵化行為的本質,然后一步一步透過行為矯治的過程減少其僵化行為。
3. 實用的原則。
自閉癥兒童在抽象思考和類化的能力上有缺陷,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要盡量透過實物幫助他們理解與獲得有用的知識。例如,要教「汽車」,與其拿圖畫書上的汽車來教他認識汽車,不如用實際的真的汽車來教,因為對自閉癥的學生來說學習圖片上的汽車,并不一定能類化到現實生活中的汽車。因此我們在進行教育矯治時,一定要守住實用的原則,不然學生可以從第一課背到最后一課,但對現實生活一點幫助也沒有。所教的事情要盡量切合年齡是另一個要遵守的實用原則。譬如:對自閉癥小學生來說,要教他顏色時,與其在教室里教他分辨紅和綠色,不如教他分辨十字路口人行道的紅綠燈,因為后者合年齡需要更為實用。對青少年自閉癥患者而言,職業準備、搭乘交通工具、購物等,都應在社區進行才有效。
4. 避免一成不變的學習過程
。許多自閉癥兒童以同樣的方式教幾次之后整個教學過程和行為就固定下來,因此在學習課程的安排上要多變化,以避免固定僵化行為的產生。譬如,教「茶杯」就不必固定每天早上第一節課拿同一個杯子要他學習茶杯,不然他只會在這個情境下、對這個杯子會說「茶杯」,應要在各種不同的場合,在學校、家里使用不同的杯子喝水時,看到別人用杯子時都要教他「茶杯」,如此便可以一方面避免僵化一方面幫助他學到「茶杯」的真正意思而予以類化。
5. 家庭參與及學習生活化
。由于前述自閉癥類化的困難,因此學習必須在家庭、在社區、在工作場所進行,必須家庭積極參與,才能找出對患者實際有用的適當的教學目標,并將教學生活化,在學校、家庭、社區反復進行,以達到教育矯治的目標。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