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建構支持性、結構化的?習情境
呼應于對家庭、學校環境的沖擊與不良互動關系又強化其適應障礙惡性循環等現象,對于過動兒及社會環境的介入及支持,亟值重視。歸納學者的意見,幫助過動兒,應注意以下的教育原則與策略,并根據過動行為主要的特性之處理原則整理如表2-2-1。
表 2-2-1 兒童分心過動行為的處理原則
行為特性 | 處理原則 |
分心行為 |
一般性策略: 結構性安排: |
過動行為 |
一般性策略: 結構性安排: |
行為抑制力不足 |
一般性策略: 結構性安排: |
1.父母及教師應了解過動兒的行為,接受事實,調整期望,增加親師及父母的挫折忍受度。
2.建立一個積極正向和鼓勵的環境,為過動兒創造可能成功的機會。建立良好的親子、師生關系與人際關系,有效的溝通:彼此接納、傾聽、仔細發現過動兒的優點,幫助他們適當的發揮潛能。
3.訂定簡明易行的班級管理規則或管教,并澈底執行:如訂定教室規則、違反規則的處理方法,并落實規則的一致性。配合使用行為改變技術,適當的增強,善于鼓勵,避免體罰,給予溫和和肯定的行為訓練,有系統地安排訓練以增進過動兒的順從行為,及促進注意力。
4.規律、結構化、適配性的的學習情境:
(1)改善物理設施,突顯的教學刺激。,課桌上的教材教具愈少愈好,減少額外的視覺、聽覺刺激。
(2)規律化的環境:視學生分心程度而定出規律化所需的程度,產生安全的憑藉,促進學習。諸如:避免帶他到太正式或嚴肅的場合,使他先從小場合適應做起。
(3)親近感原則:較小的工作區,避免因環境的空曠而分心。
(4)結構化教室環境與作息:告知及維持教室常規與作息,并實施高度指導性的管理。如在家中也要安排規律的居家生活,定時作息,以培養其規律性。
(5)對于環境、作息變動的準備:臨時改變每日慣例活動時,教師要事前跟兒童詳細說明,以預先給予清楚明確的期望,但是不要太早預告,以免引起兒童焦慮與疑惑。
5.有效能的教學與學習歷程
(1)確定學習前的進入準備狀態:學習或課程開始之前,要先讓學生專心。
(2)教學時簡明有效的口語表達:教師說話時注意長度、用句,以達成有效的溝通。必要時教師可經由擴音系統對兒童傳達指令。
(3)善用教材教法、鮮明的教學刺激,趨近性控制法:師生均要穿樸素的衣服,以文字及圖畫配合教學活動,使學生注意力集中于教學內容,并運用生動具趣味性的活動以引發學習興趣。慎選聽覺訓練教材,不宜有背景音樂、故事或語言,只有明確節奏的錄音帶或唱片。
(4)給予提示:隨時提醒學生,該做的工作。必要時,坐在兒童的背后,適時用手碰觸兒童,加以提示,以協助其有效學習;或是采用錄音帶指令訓練法,以定時器設定做功課的時間。
(5)安排適當的體能活動或課程,但宜注意不宜過度:因過動兒在精疲力竭時更不會控制自己,過動行為反而變本加厲;過分刺激的活動,會使過動行為愈發不可控制。
七、結語
綜合前述過動兒的治療或訓練有以下特色及趨勢:重視以生物-心理(行為)-社會模式作為介入系統,鼓勵多元的混合治療模式的應用,兼顧生理因素控制、適切行為的建立、正向支持環境與之建構。諸如:藥物結合行為治療、或藥物結合認知行為策略的模式,以兼顧生理因素的控制與適切行為模式的建立,達成較佳的治療效果。對于過動兒的教育訓練方面,有以下重點與特色:行為治療、認知行為治療成為主流、透過直接教導或同儕的資源實施社會學習課程與訓練、以及教導家長及教師對過動兒有正確的認識,如此綜合教育與心理理論的發現與應用,以共同建構規律、結構化、適配性的學習及生活情境。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