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文章根據現代兒童行為中出現的種種問題,闡述了感覺統合定義及“問題幼兒”的成因,從生理、心理上分析了感覺統合失調對幼兒成長的危害,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感覺統合失調幼兒的教育對策―—進行適當的感覺統合訓練及訓練的兩大途徑:幼兒園中的感統訓練及在家庭中設計各種有趣的訓練。結合實際情況,系統概括了幼兒園進行感統訓練的原則,并詳細地介紹了家庭如何在日常生活、家務勞動進行感統訓練。相信只要對癥下藥,“問題幼兒”感覺運動功能一定能向正常方向發展!
一、探尋“問題”幼兒的秘密
1、“問題”幼兒有多少
現代兒童行為中出現一系列偏差現象,其主要現為:手腳笨拙,動作不協調,容易摔倒,自理能力差,不會穿鞋、扣扣子;好動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做事磨蹭;語言發展遲緩,口齒不清;偏食、調食,飲食習慣不佳等等,甚至自閉癥、孤獨癥幼兒也屢見不鮮,專家稱之為感覺統合失調。感覺統合失調的幼兒將影響智力水平的充分發展,造成學習成績落后以及運動技能和社會適應等方面的障礙,可謂“高智商、低成就”,感覺統合明顯異常的孩子,不僅影響學習,而且易出現一系列心理行為問題乃至社會問題,甚至影響到一輩子的生活質量。據專家對我國某大城市的調查顯示,幼兒感統失調率達30%,男孩多于女孩,且有逐年上升趨勢。
2、感覺統合是什么
感覺統合就是機體在環境內有效利用自己的感官,從環境中獲得不同感覺通路的信息(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前庭覺和本體覺等),輸入大腦,大腦對輸入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包括:解釋、比較、增強、抑制、聯系、統一),并作出適應性反應的能力。我們本身的反應,又是一個新的回饋刺激,提供大腦有關我們行為的信息,幫助我們發展出更有效的行為反應。這種持續不斷的感覺統合過程,大腦的分工愈來愈精細,功能愈來愈好,個人的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也就愈來愈強。簡單地講,感覺統合是每個人成長過程中必須有的學習,是一種大腦和身體相互協調的學習過程。大腦的信息有賴于身體感官的輸入,經過大腦的信息處理后,對各感官發出相應指令,使身體協調一致的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映。沒有感覺統合,大腦和身體都無法發展。
3、“問題”幼兒的成因
由于都市化生活和獨生子女家庭的普遍出現,目前孩子們的成長環境在物質生活上得到極大的滿足,但在感覺統合方面的條件嚴重缺乏,而且愈來愈壞,獨生子女家庭和都市生活使孩子喪失了友伴團體;祖父母的太松或太緊的照顧影響了孩子幼兒期與外界的正常溝通;居住環境和活動空間的減少又使孩子們在身體發展期
間應有的運動完成不足,這一系列的原因使得目前感覺統合不足造成的問題兒童愈來愈多,如不能及時的加強訓練和矯治,將直接影響孩子今后的正常發展,因此,這一現象越來越受到全社會的關注。
二、“問題”幼兒的問題
1、生理上的問題
人體前庭感覺系統和大腦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前庭神經會將信息,由脊髓椎體神經體系傳達到身體各部分,通知肌肉的收縮和運動。同時也將這種肌肉和關節的信息傳到前庭神經核及小腦。如果這方面的功能不佳,便無法達成感覺的統合,幼兒會常常跌倒或撞墻,動作上也顯得笨手笨腳,甚至害怕運動,更造成感覺信息的嚴重不足,影響身體的協調能力。如果前庭體系活動量低,調整作用便會呈現不良,幼兒于是出現多動及注意力散漫的現象。前庭感覺不良,會使幼兒經常遭遇挫折,喪失自信心,更容易養成恐懼、傷心、生氣、過度興奮等感覺,無法有效壓抑及協調,使其人格和情緒健全發展都受到嚴重的阻礙。更嚴重的是在身體操作方面本體感不良的幼兒,笨手笨腳、做事消極、缺乏自信心,而且脾氣暴躁、粗心大意、根本無法學習,還會形成嚴重的語言障礙,會造成口吃或不喜歡說話的習慣。
2、心理上的問題
感統失調的“問題”幼兒自身已很痛苦,然而,更可怕的是他們“問題”的真正原因不被成人所知,其中包括他們最親密的父母和教師,這使得許多的感統失調的幼兒處境更加可悲。
感統失調不象一般的病癥那樣易于診斷,甚至讓人覺得病因與癥狀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焦急的父母一而再,再而三的告誡孩子不要打壞東西,不要挑食,不要磨蹭,不要哭鬧······可孩子就是做不到,于是認為自己的孩子不聽話,經常訓斥、打罵;望子成龍的父母要求孩子在公眾場合要大方的表現才藝,學習要仔細認真,不出差錯,自己的事會自己做······可孩子不愿做,父母指責、恐嚇。久而久之,“問題”幼兒的生理心理將不堪重負,問題越加嚴重了。
其實,由于0~7歲幼兒的感官本身仍在成長中,幼兒在這段期間內,經常動個不停,忙于尋找感覺刺激,很少用大腦去思考問題,所以這段時間是他們的感覺運動發展期,感覺統合不建全也是正常的。孩子在此期間內,神經的可塑性最高,如能把握時機通過適當的活動,發掘孩子腦功能的優勢及薄弱所在,獲得感覺運動的經驗,可及早誘導其發揮長處,改進短處,對日后讀書寫字等認知學習,保持情緒穩定以及適應社會所需具備的感覺統合能力,將有極大的幫助。因此這段時期,幼兒園和家庭要分工合作,對幼兒進行適當的感覺統合游戲,對
幼兒日后學習能力的發揮有巨大的影響。
三、途徑一―—幼兒園中的感統訓練
幼兒園是幼兒一日活動的主要場所,教師具有幼兒專業知識和技能,因此,在幼兒園開展感統訓練條件優越且勢在必行。
在幼兒園進行感覺統合訓練應遵循以下原則:
1、訓練內容應具有趣味性、游戲性
3—6歲幼兒具有愛動的特點,因此會喜歡感覺統合訓練。但幼兒注意力不持久,易轉移,要對幼兒進行持久的訓練就必須使活動增加趣味性,吸引幼兒主動去玩。只有在自主自發的活動中,幼兒才會盡力且愉快的完成自己愿意做的動作,身體和大腦在無拘無束的游戲環境中輸入和輸出感覺信息,從而達到發展感覺統合能力的目的。
2、組織活動循序漸進
首先,教師了解班級幼兒的情況,制定出計劃,有目的按步驟的開展活動?;顒訒r間、質量以及強度等方面都要考慮。在組織活動時,根據幼兒的表現和需要,注意隨時調整活動的項目和時間,不可強求,讓幼兒保持積極的狀態是至關重要的。另外,
幼兒的進步并非呈一條直線,不可操之過急,應該看到,相對較長的一段時間后,幼兒所發生的變化,并始終對幼兒和訓練有信心。
3、訓練方法注意滲透性、整體性
感統訓練有專門的器械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活動,但從目前我們的園情和實際需要來看,僅僅依靠專門器械和專門訓練活動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大量的其他活動作為補充。我們的實踐證明,幼兒園的一日活動中處處都蘊涵著感統訓練的良機,教師要有意識的利用,還可加以深化和拓展,充分體現教育的綜合性和整體性的功能。如在音樂游戲中,需要一位小朋友指著其他小朋友數:一二三四······教師則機智的調整了游戲規則,變為摸摸其他小朋友頭數數。
此外,感統訓練活動設計雖各有側重,但并非將各種類型的訓練截然分開,而是有機結合。如:幼兒用身體各部位運沙袋活動,即鍛煉了平衡協調能力,又是觸覺的訓練??傊?,活動中應盡可能的整合各種積極因素,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4、注重個體差異
幼兒的感覺統合失調程度千差萬別,失調類型各不相同,幼兒的性格、身體狀況、家長的認識與配合程度都有其特殊性,教師在開展感統訓練時,一定做到因人而異。教師要做細心的觀察者而非嚴厲的指揮者,在幼兒各自不同的水平上給予適當的指導和鼓勵,讓幼兒沿著自己獨特的軌跡向著目標邁進。
感覺統合問題的改善,是要靠時間和耐心的,如果不能引導幼兒自己操作訓練,任何的矯治都會失敗,因此改善感覺統合的失常,著重游戲方法的設計,除了由專業人員訓練指導外,家庭應該配合設計各種有趣的游戲,引發幼兒自我治療的動機,才可以有效地改善
幼兒感覺統合失調的現象。
四、途徑二―—家庭活動中的感統訓練
1、有目的的訓練
作為家長應該學習有關感覺統合方面的相關知識,掌握設計簡單活動的能力,在戶外和家庭中充分利用現有的設施、設備進行有目的的訓練。
?、艖敉猸h境的利用
戶外環境中有著取之不盡的利用資源,且能使孩子貼近大自然,是最適宜的活動場所,應盡量采用。例如:小區里的路沿又細又長,可以讓孩子每天從上面走回家;雙休日去登山,多在斜坡上走上走下;在樹林中系上吊床,幼兒在上面自由的搖蕩;在湖上劃著船漿,讓小船在湖心旋轉。
?、萍彝ネ婢呶锲返睦?/P>
孩子在家庭中是重要的成員,他們往往擁有大量的玩具和用具,其中就不乏訓練器械呢!兒童自行車、滑板車、游泳圈、蹦跳球等都是極好的訓練器械,家長應引導幼兒正確使用,提高利用率。
2、日常生活中的隨機訓練
?、?,讓孩子從小養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好習慣,不同年齡的孩子要求不同。自己吃飯,自己穿衣,自己洗臉。
?、?,對孩子生活護理時可增進親子間的感情,并伴以撫摸、擠壓等觸覺刺激。洗澡時在孩子身上用毛巾、手、軟毛刷等物按摩,調節水量的大小、溫度、蓮蓬頭出水方式,作用于孩子身上,這樣,在浴室中既完成了一節訓練課。
?、?,父母要有一顆童心,將生活中的瑣事變為有趣的游戲,孩子會常常想起,并主動要求,訓練活動變被動為主動了。再如:剛才洗完澡的寶寶,需要擦干,這是,可以玩個做花卷的游戲,把包在毛巾被中的孩子從床頭滾向床尾,再從床尾滾向床頭,口中念著:卷卷卷,卷卷卷,卷成一個大花卷,孩子也一定會說:再來一次。
3、家庭勞動中的訓練
家長每日工作緊張,與孩子相處時間短嶄,且多為晚上,這并不說明家長對孩子的訓練就沒有機會,因為,在生活中同樣可以找到短嶄但隨處可遇的良機。晚餐時可以請孩子端飯,從廚房至餐桌便是孩子的訓練場地,每天至少3次。淘米、揀豆是孩子最愛干的家務活,也是觸覺訓練的好方法,這樣一句兩得的事何樂而不為呢?
作為幼兒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通過感覺統合訓練等相應手段及早發現“問題”幼兒并進行矯治,同時要幫助孩子樹立信心。相信只要“對癥下藥”,“問題”幼兒一定能走出陰影,在人生的道路上大步前進!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