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很用心的作品,對自閉癥作詳細的介紹,對一般級任導師幫助頗巨,對特教工作者亦有所助益,但是,我好像沒找到最後的【結論與建議】,對於【研究的目的】是否達成? 如能因此研究而設計一套適用於高功能自閉癥兒童的體育課程設計范例更佳。
請參考我的網頁教育實習中特教資源班教學經驗,相信可參考處不少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人,從一出生就開始了其學習的旅程,藉由身體的活動來與周遭環境獲得接觸。身體活動的主要目的是在促進人類對生活的適應能力( 林貴福,民85 ),兒童常經由身體的活動,來獲得形成各種活動所需的感覺,并也藉著運動技能的習得與身體的意識,增進各種心理機能及情緒,增進溝通能力的發展,而達成自我意識的感情,享受兒童應有的健康與幸福(吳純純,民83)。這對正常兒童而言是無庸置疑的,但對身心障礙的兒童來說,實則不然。
自閉癥概念經由醫學界引進臺灣已屆三十幾載,但在國內因整體社 會對自閉癥的理解、關心不多,導致各項教育、福利措施均較其他類障礙,如視障、智障,要來的緩慢且不足,除了臺大醫院有在研究治療或在教育訓練上做了相當的努力外,其他的相關研究可謂少之又少。然而,自閉癥兒童發生率卻有逐年上昇的趨勢,根據民國79年全國特殊兒童普查結果發現,自閉癥兒童(6~15歲)共有 598人,占了殘障兒童0.79 %。在同年的殘障福利法修訂中,將自閉癥獨立成一類,列為殘障福利法的適用對象,自閉癥首度成為相關法令的對象,也開始受到各界的注目。但因針對自閉癥兒童的教育機構不多,所以現今國小階段中眾多的自閉癥兒童被安置在啟智班、啟智學校、機構中或者被安置在普通班級中,但因普通班級的教師大多未能具有此類專業知能,因而無法有效輔導,導致自閉癥兒童的教學與訓練效果不佳。
特殊教育之於教育正如同體育在特殊體育中處於核心地位一般,應聲而起的特殊體育也隨之受到重視,體育的功能日益受到肯定,強調體育是教育的一環,經由綜合性的設計,透過身體的活動,以達到個體生理、心理、社會的發展,其中包含了運動、游戲、律動等多樣性的活動設計,以符合特殊學生的興趣、能力與限制(程紹同,民85)。
近年來對自閉癥兒童的教育與治療方法繁雜而多,有行為治療、
感覺統合訓練、游戲治療、動作教育等,許多學者如美國Kephart、Frostig,日本的小林芳文、國內的鄭信雄等人,均極力提倡動作教育或感覺統合訓練的方法。他們認為感覺統合與動作教育能促進兒童知覺與動作的統整。游戲治療則是秉持著游戲是兒童的第二生命,喜愛游戲是兒童的天性,對兒童來說,游戲是一種學習、活動、適應、生活或工作(郭靜晃,民83)。游戲為體育的主要內容之一,也是增進運動能力、認知能力、與人類行為的情緒范圍的一種手段,更是一項重要的教育工具(許義雄,民86)。
監於以上幾點因素,研究者希望以體育學習中游戲的知覺動作教育課程為媒介,來改善自閉癥兒童的缺陷行為、幫助其行為的正常發展發展及運動能力上能有所獲益,進而提供一套適應於自閉癥兒童的體育教學。
第二節 研究動機
個人基於上述之研究背景,引伸出以下之研究動機:
一、 希望透過體育游戲教學過程中,給予高功能自閉正兒童行為發 展上適當的幫助。
二、 希望藉由體育游戲教學的課程中,來幫助高功能自閉癥兒童在
身體動作及運動能力的發展。
三、希望能將體育學習的影響范圍拓展。
第三節 研究目的
一、 探討游戲教學法對高功能自閉癥兒童異常行為改善的效果。
二、 探討游戲教學法對高功能自閉癥兒童,在身體動作、運動能力等學習影響的效果。
三、 建立一套適用於高功能自閉癥兒童的體育課程設計范例。
第四節 待答問題
一、 體育之游戲教學法是否有助於高功能自閉癥兒童行為發展上的改善?
二、 如何以體育之游戲教學法,減輕或消除其在知覺上的障礙,進而
改善其身體動作及運動能力?
三、 適用於高功能自閉癥兒童的課程是否能建立?
第五節 研究范圍與限制
一、 本研究僅就高功能自閉癥兒童進行實驗教學。
二、 因時間因素,僅就中正國小中低年級之高功能自閉癥兒童學童進行
個案研究。
三、因有些個案無法以言語與人溝通,且無法自行書寫,需由案主的父母
親一旁協助,以獲得個案資料。
四、因相關文獻甚少且高功能自閉癥兒童個案之間個別差異很大,在
結果上很難一致。故結論難能推及全面性之論據。。
第六節 名詞界定
一、高功能自閉癥
根據國際分類診斷系統,對高功能自閉癥的定義為:「 高功能自閉癥是一種廣泛性發展障礙的一類。在社會關系及溝通方面有輕微的異?;虬l展障礙,且會有重復性的行為。這些非正常的功能會在三歲以前表現出來,在家庭、學校、職業或社會功能方面會有一些困難?!梗愓褍x,民84)
二、固著行為
只行為本身是一種反覆的,沒有變化的,發生頻率高,且由無法顯示出任何適應功能的動作而言,顯現的類型包括反覆的搖動頭或手臂,吸吮手指,咬東西以及復雜的手部動作等(孫淑柔,民79)。本研究所指之固著性行為因案主的差異而不同。
三、鸚鵡式語言
指自閉癥兒童與人對話時,時常把過去所學的語言機械式的表達出來,不分場所的喃喃自語與回聲語言不同?;芈暿侵缸蚤]癥兒童會重覆仿說教學者的語言,因而無法回答教學者的問題。
四、體育學習
運動學習是由反覆某種運動的結果,使運動行為發生變化,以形成新行為樣式,以提高適應環境或是滿足自我需求能力的過程(吳萬幅,民76)。本研究的體育學習是針對自閉癥兒童在知覺機能障礙及運動障礙而設計的教材教法。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基礎理論
本研究以自閉癥的研究、動作教育、知覺—動作理論、游戲理論、及游戲治療為理論依據,透過動作教育的實施,能使兒童知道并使用他的身體,發展他的意志或認知機能,并且表達自己,進而促進情緒的成熟及社會性的發展。知覺—動作理論強調運動常伴隨著感覺或知覺性的體驗,透過身體運動去感受這個世界。這兩者對於發展有自閉傾向或情緒障礙兒童的潛能有相當大的功用,精神經學與生理學兩方面的證實,得知經由感覺的感官次幾可刺激腦干的機能,其結果促進了上位皮質的機能,進而促使個體學習的增進。(陳英三等譯,民77)
一、自閉癥
?。ㄒ唬┳蚤]癥的研究緣起
兒童精神醫學之父,美國兒童精神科醫生肯納(Kanner)於一九四三年發表「情感接觸的自閉障礙」一文,詳細描述十一名癥狀特殊的兒童。一、極端的孤獨,缺乏與別人情感的接觸;二、對環境事物要求一同性(sameness)的強烈欲望;三、對某些物品有特殊的偏好,且極好以精細動作來操弄這些物品;四、沒有語言,或者有其特殊語言,但其語言似乎不是用來與人溝通;五、保留智能,呈沈思外貌,并具有良好的認知潛能,再有語言者常已極佳的技藝歷來表現,而未具語言者則由良好的操作測驗表現其潛能。這個癥候群,肯納稱之為「幼兒自閉癥」,簡稱「自閉癥」,後人亦沿用之。
?。ǘ?a href="/Renshi/zbzdyy/" target="_blank" class="innerlink">自閉癥的病因及理論
自閉癥兒童本身所呈現的異常行為和發展障礙很不穩定,所以自閉癥兒童并不是一個同質團體,他們之間的癥狀差異通常十分顯著,因此推論這種奇怪的癥狀并非由單一因素所造成。盡管導致自閉癥的成因錯綜復雜,能有許多理論與假設不斷推陳出新,但直至今日,到底什麼是造成自閉癥的真正原因,各種理論與猜測雖多,卻仍未獲得確切的證實。根據舊有的文獻來看,對自閉癥成因不外乎主張心理學理論及器質性理
論。自閉癥之成因 (修正自林貴美、劉賢璟,民77,P42)
?。ㄈ┳蚤]癥的種類及其診斷標準
1.典型自閉癥
此類型的發展障礙在自閉癥人口中最為常見。按照現行國際疾病分類第十版要診斷自閉癥需具有下列要件:
?。?) 在三歲前,出現和別人溝通、社會互動、以及游戲三項中至少有一項的困難。
?。?) 有關人際社會關系的障礙
?。?) 溝通上的障礙
?。?) 同一性、固定、僵化的行為
依其障礙的輕重程度又可將自閉癥分成兩個群體一為高功能,二為低功能。最早將自閉癥分為高功能與低功能的是美國印第安那大學DyMyer教授,他在1970年代初期就已經提出這樣的概念,提到決定一個孩子的高、低功能大概可以考慮三個因素:
?。?) 自閉癥的嚴重程度
嚴重程度可以先看他理不理人,教他時能不能注意,若可以則
自閉癥較輕微;若不理你則自閉癥較嚴重。
?。?) 學習的快慢
有些孩子不太理人,但聽兩遍就學會了,智商很高。
?。?) 有沒有「智慧的火花」
有的自閉癥患者技藝力很好,有的精細動作很好,有的空間概
念很強、很會拼圖;也有知覺很敏感。
綜合這三項因素,就兒童實際表現出來的能力,依照兒童在語言溝
通及社會適應能力,在殘障監定時區分為極重度殘障、重度殘障、中度殘障與輕度殘障。
2.亞士柏格癥
當肯納於1943年在美國發表幼兒自閉癥,差不多的時間,1944年亞士柏格(Aspregre)在德國報告了「自閉性人格違?!梗ㄒ卜Q亞士柏格癥候群)他所報告的均是男孩,他們在出生地一年的發展與正常兒童無異,但在兩歲左右足見出現持續性的社交和情緒異常,極度自我中心,缺乏同情心和人際互動關系,眼睛不大看人講話像背書,且經常要求用字遣詞的正確性,對某現象或事物有特殊的喜好。
3.雷特癥
「雷特癥」幾乎只發 生在女生,患有雷特癥的兒童,在出生後有一段「至少六個月」的正常時間,甚至可到二十二個月的正常時間,然後有一次類似感冒或抽筋的癥狀,之後孩子便開始退化。退化成不理人,但總是笑瞇瞇的,手的功能也退化,無法正常操作手部的各種動作,要訓練他的手去做事情事非常的困難,雖然手部失去功能但卻會動個不停。雷特癥的孩子還會有抽筋、癲癇,走路不穩,容易跌倒等現象。
?。ㄋ模┳蚤]癥的行為特徵
由於自閉癥兒童的個別差異很大,有很多不同的癥狀,因此要明確的說出自閉癥的行為特徵頗為不容易。根據英國自閉癥兒童協會出版的雜志中曾提到有關自閉癥兒童的行為特徵,分述如下:
1.基本障礙
?。?) 語言障礙
A.口語方面
(a)理解口語的困難。
(b)使用口語的困難(緘默兒童除外)。
(c)調節聲音的快慢、強弱及抑揚能力差。
(d)構音的障礙。
B.非語言的溝通
(a)能理解身體動作、表情、姿勢等溝通方式所傳達的訊息。
(b)不會使用動作、表情、姿勢等方式來傳達訊息。
?。?) 知覺的障礙
A.對聲音反應異常。
B.對視覺刺激反應異常。
C.對痛覺或冷熱覺反應異常。
D.被觸摸後引起的異常反應。
?。?) 運動的協調控制以及方向感的認知障礙
A.興奮時就手舞足蹈,四肢搖搖晃晃,喜歡扮鬼臉或愁眉苦臉相。
B.模仿別人的動作相當困難
C.「自發性」的大動作或需要技巧的精細動作都很粗笨,但有些運
動卻是非常靈巧。
D.對上下、左右、前後等方混淆的傾向。
?。?) 身體發展、自律神經的機能障礙、及前庭機能系統的控制等障礙
A.骨骼發育不全。
B.脈搏的跳動及體溫的調節失常。
C.睡眠不規則、對鎮定計、安眠藥不起作用。
D.旋轉身體後眼球不起顫動也不敢[感]到昏眩。
2.特殊能力
?。?) 不需要語言的技能。
?。?) 對某一事物的認知,能長時間的保留記憶。
3.衍生性的行為障礙
?。?) 強烈的拒絕改變,具有固著性行為,非常執著於既定的規則。
?。?) 不能與事物、玩具、或其他兒童等做想像性的游戲。不能以想像、或創造性的活動模仿別人的動作或行為。
?。?) 不愿意做沒有明顯結果獲益及報酬的事物,不能理解需要語言或符號的工作。
二、 動作教育(Movement Educattion)
動作教育是Forstig於1970所創,他認為越是接近發展初期階段的小孩,身體上的活動越與精神上的活動有密不可分的關連。他覺得對任何人來說,身體是他最重要的所有物,也是最能直接表達個人情感或動作的東西。
三、知覺—動作理論(Perceptual –-Motor Theory)
Kephart(1960)針對知覺障礙、發展遲緩、學習障礙、及腦部受傷的兒童開發了一連串的訓練內容,以知覺和運動的相互關系為其中心點,并敘述其指導方法之重點在於運動機能和認知的基礎訓練。強調『個體的初期學習乃是動作的經驗,其高層次的階段的行動也可獲得發展?!换洞苏擖c提出了此理論,這理論強調1.平衡與姿勢的保持、2.接觸、3.移動、4.截住與推出等四個動作習慣化的重要性。(陳英三,民77)
四、游戲理論
游戲理論可分成兩大類:一、古典理論。二、現代理論。
?。ㄒ唬?nbsp; 古典理論:
古典理論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所發展出來的。學著們嘗試以各種不同的角度來闡釋游戲存在的原因及存在的目的,古典理論大多以哲學式的反省為其立論基礎而較少實證研究來支持其立論。
?。ǘ┈F代理論
1.精神分析學派
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佛洛依德,他認為游戲在兒童的情緒發展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并且游戲是協助個體穩定情緒與成熟發展極具潛能的一種方法。
2.認知學派
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強調認知的過程是受人的遺傳與其環境的互動所影響的。小孩子透過活動而得成長,在學前期與學齡期的小孩活動中,游戲占他們極大部份的時間。他試圖從兒童智力發展的總背景中來考察兒童的游戲,認為游戲是思考的一種表現形式,其實質是同化超過了調適。兒童早期的認知結構尚未發展成熟,往往難以保持同化與調適間的協調或平衡。
五、游戲治療
游戲治療并非把成人的心理治療變形成為適用於兒童的,這是一套屬於兒童獨特的心理治療。游戲治療和成人的心理治療一樣,乃是基於兒童的障礙或異場☆況的治療方法,它是以游戲為媒介來展開特殊的心理互動交流,進而解決兒童的人格及行為上的問題。
第二節 相關研究
一、邱紹春(民80)以動作訓練對低功能自閉癥傾向兒童人際互動行為的效果,主要在探討(1)教育低功能自閉癥兒童的接納性溝通時,「動作訓練」配合行為改變技術效果。(2)訓練個案產生自發性行為時,運用案主的「危險意識」本能所產生的效果。研究結果顯示1.「舉手動作控制法」在改善個案的自閉癥行為上有相當的效果;2.「危險意識法」能引起案主對自身安全的關心,進而促進了人際互動的顯著效果;3.以行為改變技術配合動作訓練,可以增進訓練的效果。
二、林貴美(民83) 以中重度的自閉癥兒童為研究對象,采用運動治療
來探討自閉癥兒童在其動作、溝通能力、人際關系、學習不專注等方面的
影響之研究,發現實驗組的兒童在其身心發展上有正面的影響。
三、錢文蕙(民79)在一年級高功能自閉癥兒童與同被游戲過程中的語用表現研究中,以10名高功能自閉癥兒童以及10名在年齡與智力相仿的一般兒童為受試對象。采用配對(組間配對及組內配對)游戲為收集語料之情境,使用「發言行動」理論之架構分析20次游戲之語料呈 現的語言功能。結果顯示:1.10名自閉癥兒童的發言行動數量與種類有相當的個別差異;2.不論組間或組內配對,配對組的表現在多數指標上優於自閉癥組;3.當互動對象為一般而同時,某些自閉癥組兒童會有較好的表現。
四、邱紹春、謝岱珍(民86)拍手動作法在改善國中低功能自閉癥學生問題行為的應用,此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討拍手動作法是否有助於低功能自閉癥學生穩定其情緒,增強自我控制能力及增進人際關系,減少問題行為的發生,進而改善參與學習活動的專注力。其訓練內容配合行為改變技術,從事拍手動作及認知課程。
五、林鎮坤(民85)音樂治療與自閉癥兒童,音樂為傳遞人與人情感的重要媒介,說明音樂對自閉癥兒童的治療功能:1.音樂可以由內而外,將自閉癥兒童無異議的內部情感,引導與外界接觸,達到互相溝通的目的。2.音樂活動有助於空間能力的發展,也能統合聽覺、視覺、觸覺等各種感官能力。3.音樂是情緒滿足的手段。
由相關研究中可以了解到動作教育及運動治療確實對自閉癥兒童在身心發展上有所幫助,藉由身體活動的課程設計,來促進兒童在生理、心理、社會的發展,進而提昇自閉癥兒童的學習能力。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第一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采個案研究法,以臺北縣中正國小資源班之高功能自閉癥中低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
第二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為了達到研究目的,采用的工具有以下三項:
一、 克氏行為量表
評量內容分為十四項,需尤其家長或親人來勾選適當的情況,計分方法為從不~0分,偶爾~ 1分,經?!?2分,分數若越高則自閉癥的傾向越嚴重。(附錄一)
二、自閉癥兒童行為評量表
本量表是由張正芬從日本引進并譯成中文,是一種由自閉癥兒童之家長或工作人員一觀察結果做記錄之檢核表。本量表內容包含生活自理、游戲、團體適應、人際關系、模仿、課業解決、表現能力與遵從指示等領域。計分方式需等答題完整後將其轉記於一同心圓內,越靠近圓心部分表示能力越低下,越往外則表示發展越好越成熟。本量表目前雖然沒有常模,但由於其包含一般兒童發長與自閉癥兒童之行為特性之評估項目(附錄二),所以很值得參考。這兩種為檢核自閉癥兒童的行為及障礙程度的測驗。
三、體育實驗課程
本研究的體育實驗課程系針對自閉癥兒童的需要所設計的知覺--動作游戲課程。(主要以許義熊一只兒童發展與身體教育一書及吳純純等著之動作教育的教學應用為主所設計的體育課程。)
第三節 研究時間
本研究從民國90年10月至91年1月中進行為期約半年的實驗教學研究。期間經歷資料的收集與整理,研究大綱及架構的撰寫,設計教學單元,進行實驗教學,并將所獲得的資料進行分析,最後敘寫結果、結論及建議。
第七節 資料處理
本研究所獲得的資料以描述性統計、進步率(%)與t考驗進行資料分析處理,t考驗之顯著水準訂為百分之五(α=.05)
一、 描述性統計
本研究之描述性統計主要是在整理分析資料本身,目的在於使資料變的更扼要明確,使人容易了解。
二、進步率(%)
以後測的分數減去前測的分數在[再]除以前測的分數乘以100%
三、t考驗
本研究所采用的是獨立t考驗,主要在了解體育之游戲教學實驗組在教學前後是否達顯著差異。
參 考 資 料
1.小林重雄(民81):自閉癥兒童治療教育。特殊體育季刊,42期,
1- 10頁。
2.宋維村(民72):自閉癥患者的成長過程。特殊教育,11期,5-9頁。
3.宋維村(民76):自閉癥兒童的行為與教育治療。臺北市立師專
特教中心。
4.林貴美(民75):簡介自閉癥之研究發展、定義及其治療。國小特殊
教育,6期,67-71頁。
5.林貴美、劉賢璟(民77):自閉癥的病因、診斷與治療。特殊教育叢
書(27),省立臺北師院特教中心印行。
6.林貴美(民83):運動治療對自閉癥兒童學習影響之研究。
7.吳純純(民83):動作教育的教學應用。臺北市立師范學院特殊教
育中心印行。
8.邱紹春、謝岱珍(民86):拍手動作在改善國中低功能自閉癥學生問
題行為的應用。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5期,257-273頁。
9.胡致芬(民77):自閉癥兒童的行為特徵。國教輔導,27卷5期,16-
21頁。
10. 胡致芬(民80):自閉癥兒童的診斷工具簡介。國小特殊教育,11 期。
30-35頁。
11.許義雄(民86):兒童發展與身體教育。國立編譯館。
12.高月煤、張泓(民84年):幼兒心理學,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13.徐美蓮、薛秋子(民86):自閉傾向兒童之輔導研究。國立屏東
師附設實驗國民小學。
14.陳英三、林風南、吳新華(民77):動作教育的理論與實際。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15.陳在頤(民71):特殊體育。健行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16.曹純華(民83):自閉癥兒與教育治療。心里出版社。
17.郭靜晃(民83):兒童游戲。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8.黃至成、邱碧如(民67年):幼兒游戲。東府出版社。
19.黃瑞煥等譯(民71):自閉癥兒童教學途徑。復文圖書出版社。
20.程小危、黃惠玲(民72):兒童游戲治療。張老師出版社。
21.張正芬(民73):自閉癥發展障礙兒童教育診斷:EPE簡介。特殊教
育,13期,31-34頁。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