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認知行為治療成為主流
(一)自我調整策略
認知行為治療對ADHD兒童最常用實施的是自我控制訓練。主要教導兒童透過內在語言控制自己的行為,最重要的技術是對自我對話。透過對自我對話的技術,引導自己的行為,而達到自我控制、自我調整的目的。例舉三種沖動兒童自我引導策略的實施步驟如下:
1.口語腳注策略:當教學者交付工作或作業時,兒童復誦工作有關的關鍵詞詞,促使有效的連結聲音與口語兩種感官徑路。如:當老師要求書寫生字兩遍,兒童須復誦:「寫生字兩遍」。
2.學習適應行為(on-task)的自我引導:其基本步驟包含如下:
(1)教兒童認識學習活動(或工作)的性質和要求并形成問句。如:「現在課堂上要做什么?」
(2)回答問題,如:「現在在上數學課」
(3)以適當的語句引導自己進行的活動或工作,如「我要專心聽老師解說!」
(4)對自己的良好表現加以增強,如:[我剛剛很專心,嗯!好棒!」。
3.四項提示詞程序法:系一種自我引導指令,通常應用于沖動或過動行為的抑制與自我調整。其基本步驟為[停、聽、看、想],實施步驟為:
(1)停--注意到問題發生了,暫停正在進行的活動。如:兒童覺察:[我又不專心了!]
(2)聽、看--觀察四周環境或自我檢查,了解發生什么問題。如:兒童觀察發現:[是我的鉛筆掉了!]
(3)想--尋求解決的辦法。如:兒童思考:[有哪些解決方法?哪一種方法最好?]、[我可以把筆檢起來]、[或是我還有鉛筆,等一下再檢地上的,先專心聽老師上課]、[嗯!后面的方法比較好。不會干擾同學,我也可以專心,就這么做好了]。
(二)認知治療與行為學派自我管理策略的綜合運用
行為學派的發展,目前已由過去的外在導向,趨向個人內在導向的自我管理策略的訓練。自我管理、自我教導步驟有多所共通性,教師有系統地教授以下步驟:自我記錄,自我評量,自我增強,自我教導,并且明確的示范,并要給過動兒學生足夠的練習。
自我管理步驟與前述自我教導的訓練步驟類似,再加上自我記錄,自我評量等步驟。一般教師可先設計固定時距的觀察表格,讓兒童進行自我觀察(自我記錄),并加以評定表現的情形(自我評量)。如:設計每五鐘觀察一次的方格紀錄,教師每五分鐘提醒兒童自評一次該時段的表現,勾選[專心]或[不專心],或是以畫[0]或[X]表示。在自我紀錄訓練初期,外在提示刺激的呈現勢必要的輔助措施,除了教師定時的提醒外,也可使用錄音帶及鳴叫器,以固定時間呈現提示的刺激。
在認知行為訓練的過程中,可配合運用行為治療的積極增強策略,以達更好的效果。如:自我管理的自我增強步驟,除了兒童的內在自我激勵外,也可以是兒童的發展情形,對于幼齡兒童,可以與兒童共同討論表現標準及增強方式,必要時先實施物質或活動性增強等,再漸次引導至自發性、內語的自我激勵。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