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A里面有三種教學方法:分解式、回合式、密集式,而在這里面這幾種方法其中的兩種老師們運用的都很不錯,但是對于分解式教學法,在運用的過程中往往會忽略細節,沒有把一個內容分解到最細小的單元,所以整個過程費時費力又進展緩慢。
下面舉幾個訓練中最明顯的例子,跟大家分享一下。首先是第一個,給恩恩做張合運動,此時我們的目標是張合運動,而下一步我們所需要做的并不是直接進入主題輔助孩子去完成這一項目,而是先要給孩子示范張合的動作,并且要求孩子看著大人,然后才是老師試探性的去輔助做這一動作,假如此時孩子反抗的很厲害,那么我們就要立馬停下此動作,換成互動式教學。先讓孩子輔助我們做張合的動作,我們的動作一定要夸張,當孩子能配合的做三到四個回合之后,再讓孩子的手來拉著大人的手一起給孩子做張合運動。此時更要切記,我們不要求孩子的關節是否能打開,二十只要他能讓別人的手撫摸一下他的皮膚,我們就要及時的去獎勵孩子。當這個過程能配合之后,我們再提高要求,能配合大人的手輔助關節打開,到打開幅度增大,再到孩子能夠有意識的自己去張合關節,再到能夠有意識的能夠去模仿打開關節最后到主動配合打開關節。
以上的這整個過程,在強化之前就要把張合運動分截至最細小的單元,并且輔助跟分解是相輔相成的,同時進行的,在采用以上的過程訓練后,趙其恩不但能配合老師做,而且最大的改變就是能配合媽媽去做,并且呼之應答也在強化中,家長也是按照這樣的分解過程去做,效果會非常明顯。
第二個例子是關于認知的,當我們去教孩子認識一個物品時,我們首先要明白,先要提高什么能力,才能做此項項目。這也是要先分解目標,比如把蘋果放在相應的位置上后,當大人發過指令后,孩子能去找這個物品,也就是所謂的注視觀察能力,并且還要定位在相應的物品上,只有具備這幾個能力之后,才能去做認知訓練。一定要從最基本的一個開始,然后逐漸往上增加,在增加新的物品時,一定要確保如兩個物品在同一張桌子的任何一個位置擺放孩子都能拿對,并且也能很好的觀察定位,這時才說明孩子認識這兩個物品,也能叫出其名字,在這個過程中,物品位置的近、遠、斜上、斜下來回的調換,對于孩子來說就是一個方位的輔助。所以訓練的過程中,只要把握住了分解目標和輔助的技巧,那么訓練中就不會有那么大的難題了,尤其是新接觸的人員,更要從最初就要把學習這一塊作為重點。
說起來簡單,但真正的做起來時,就需要我們老師有敏銳的觀察力、悟性、敢于嘗試,并且要去和別人探討,只有這樣才會對于我們自身的成長及操作方面有很大的提升。但是理論方面的知識也是不能少的,如:口部結構治療學,語言的運用,發展心理學等這些書籍我們要經常去看,去了解,要時刻擁有一個探索的心理。
安方
九月份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